第二十四章 毒箭(1/2)

秋尽冬来,干旱少雨的情况一直没有缓解,对于长居此处的人来,抓把土都能挤出半碗水,如此严重的旱情确实是始料未及,更是准备不足-http://-

-

随着一些高地泉溪的断流,当地的村民陆续的开始往义阳城方向迁移,有些积蓄的人家还好,也能像杨村一样,找个有水之地勉强过活,差一些的只能拖家代口到义阳城做零工度日。[][].[][].[]

就如杨义爹预料的一样,不时传来为了争水夺地而致伤亡的事情,一开始官府还能出面调停,后来干脆睁一眼闭一眼不再过问。

大家都奔向城里去找活路,所以这一段时间进山的人反而少了,杨村的人车马粮食准备充足,再加上对山里环境也算熟悉,这个把月的收成还真不少,只是比往日更加辛苦,经常需要夜宿山中。

像山胡桃、毛栗子这些量大的货物,杨坚爹收在一起进城去卖,一些毛皮布匹之类的零碎东西现在只能先放着再。

杨云爹平时采摘的草药也有不少,决定去义阳城卖一次药,顺便探探坊市的行情。

准备好一大两三个麻袋,杨云爹领着杨云、杨义三个人天不亮就下了山,这一次主要带着一些晒干的草药,像天麻、灵芝、茯苓之类,都已经晒干,看着包挺大其实没有多重,但是为了省些力气,还是到绕到金沙河边雇了艘船,顺流而下一直来到了义阳城。

‘义阳’两字最早源于三国魏帝时设立的义阳郡,不过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后来屡有撤迁,前朝改郡县制为州县制,设立了‘申州’管辖作为淮水之源的这一片战略要地,下辖义阳、钟山、罗山、金山、青山几个县,治所就在现在的义阳城。

义阳城北接淮河、南邻江汉,承东启西,辐射中原,素有“南北通衢”之称,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通商的重要通道,与西侧的襄阳一起扼守南北要道,但地形更加险峻,山河环绕,易守难攻。

刚过中午,一行人来到了义阳城码头,果然船来人往如过江之鲫,还真提热闹。

杨云爹带着二人登上码头,跟他们解释道,“这里还是义阳的外城码头,一般商船货物都在这里上岸,内城码头专供行人使用,走吧,咱们往城门去”,领着两个人沿路而行。

虽还在外城,但也是相当繁盛,沿河道布满了骡马行、刀枪库、鞍辔店等买卖坊市,路上也不时见到农夫挑着果菜米麦进市卖掉,再买走铁锄陶碗。

三人边走边看来到了义阳城的南城门,只见城墙足有四五丈高,用青砖砌成,城门更是深五丈有余,城深墙厚凸显出义阳城兵家要塞的地位,进入城门后的大街也是宽阔平整,估摸着能并行十多匹骡马。

街道两侧商肆林立,有娘子们喜欢进的绸缎衣帽布庄、金银首饰行、胭脂花粉铺,人仕举们常去的典经书号,更多的则是酒楼、食店、果子铺、客栈等招待往来客商的去处。杨云和杨义被街边杂耍卖艺、拉琴献唱的拖住了脚步,直到杨云爹再三催促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大街往药铺走去。

“前朝最早设立坊市时将买卖东西的坊区和普通人家居住的地方分开,还建有围墙约束人们出入坊市,后来新建之城为了照顾客商便宜,早就没了这些规矩,咱们要去的药铺在旁边的街道上,除了医堂药店就是些粮商肉铺,是本地人常去的地方”,杨云爹顺便给杨义二人介绍一些义阳城的风土人情。

着话杨云爹在一家排场的店铺门前停下了脚步,杨云抬头望去,正当中挂着一块黑漆匾额,上书“妙芝堂”三个镏金大字,左右门柱照例挂着一对楹联,“妙手丹心一心济世千秋寿,芝片琼浆千方医人百草全”。这家药店是杨坚爹介绍的,是以前金山城经常来往的药店掌柜所推荐。

确认无误后,杨云爹抬脚跨门而入,只见堂中坐着一位花白胡子老人,正拿着一本医书品读,远远看去较之家里的几位族叔公,脸色更加红润,双目更加有神。

这时老人家也看到杨云几人,起身前来相问,“几位是前来问医还是抓药?”

杨云爹赶紧将身上的麻袋放到地上,拱手行礼道,“我们是金山城‘仁芝堂’的李大夫介绍来的,在山里采的一些药草,您看看可有些用”。

“是李仕章吧?”,老人开口问道。

“正是”

“那是我师弟,早年搬到金山城去行医,你们带着药跟我去后院吧,我先看看你们带来的药,哦,对了,我姓孙,孙仕平”,老头带着几人来到后院。

“李晟,拿几个箩出来”,孙大夫喊了一声。

话音刚落,从屋里跑出一个年轻人,看样子二十多岁,麻利的在墙上摘下几个箩筐,将杨云他们背来的药抖在里面。

因为杨云爹也略知药性,以前送药时,药店的掌柜教给他一些药草的简单炮制之法,久放而不失药性,所以孙大夫看过之后非常满意,给的价格也比市价略高,三包药卖了两千多。

之后,孙大夫又询问了杨云爹所居何处,告诉他一些桐柏山上常见之药、急需之药,最后告诉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摩云剑】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四章 毒箭〗地址https://wap.xbqg9.net/30/306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