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曾经的血与火(3/3)
宫拿着耶律淳了,而是快点跑命吧。
两人不约而同的决定反杀出去,夺下城门跑路。
可耶律大石的两万大军将宋军的退路彻底堵死,任六千精锐宋军勇武异常,奈何对方人多势众,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燕京城内人呼马嘶,喊杀声惊天动地,从南城门通往皇宫的主干道,纷纷倒地的尸体层层叠叠,血流成河。
宋军也是杀红了眼,众将士深知,要想活命必须冲出汪洋包围圈,杀到城门口……
可耶律大石一样红了眼,望着被血洗似的京城,城内居民更是血红了眼。妈的,来我们这杀一一圈想走,先把命留下再说。
很快,宋军陷入四方八方的疯狂围攻之,望着铺天盖地的辽人,宋军意识到无论如何也攻不出去了。
郭药师和杨可世经历血战无数,自然也马意识到再想原路返回,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了。一进两人带一队亲随直接向一侧杀去,在城内四处冲杀一阵后,终于杀到城墙前。两人率为数不多的随从爬城墙。
史料记载,郭药师和杨可世及数名随从是顺着一根绳子下的城头,狼狈的跑路回去了。想想也够不可思议的,在那样危急时刻,两人竟然还想到了准备绳子顺下城头。
两员大将是跑回去了,可陷在城内的六千精锐,却全部壮烈战死。
也是这一战,成了大宋第二次伐辽之战的转折点。耶律大石将闯入京城的宋军精锐全部斩杀后,顺势出击,而几乎在同时,萧干的大军再次击败郭药师部。
宋军主力因此慌乱不已,以为辽军要大举反攻了,慌忙抛弃一切军需物资,烧营而逃,自相践踏和被辽军追杀死者无数。
本来这一战,宋军是可以完胜的。
因为宋军这次出击不但是派出了郭药师和杨可世部突袭京城。同时也派了西路军二号人物刘延庆的公子率了一队精兵前去接应。
可能杨可世和郭药师之所以如此大胆的没有留下一队兵力控制一道城门,是觉得后面有接应的呢,而且也觉得正率大军与耶律大石对峙的刘延庆部也一定会及时拖住耶律大石的。
所以杨可世和郭药师才觉得完全无后顾之忧,这才杀入燕京城后跟进了自家后院似的那么大胆了,以致全军覆没。
话说刘延庆的公子怎么没有按时率兵前来接应呢,史料记载是,这部军在向燕京急行军的途迷路了。卧槽,这理由也特么唬了,估计杨可世当时能气死。
实际情况是,前说了,这刘延庆和许多西路军高级将领,都是抱着摘桃子的心理来抢军功的。这刘延庆的公子估计是心里不平,心想凭什么这特么攻陷燕京的最大功劳落在一个外人手里和那杨无敌的手里。他只想着换了自己去一样可以攻取燕京,那这首功将非自己莫属。可现在呢,特么自己的任务竟然是去接应人家,这心里能爽才怪。所以心里不爽,估计才是刘公子“迷路”的关键点。
再说正与耶律大石对峙的刘延庆,按说耶律大石的大军一动,刘延庆这边马应该去将对方给缠住才是啊。可为何眼睁睁的看着耶律大石率主力回援燕京而他这边毫无动静呢。
可耶律大石非常人也。他在得到燕京城被宋军突袭后,也是大惊失色,但他并没因此慌乱,而马沉着冷静的分析了下局势。回援是肯定要回援的,因为他深知燕京城内十分空虚。
可若是回去的话,这大军一动,动静岂可是一点半点,势必为对面宋军主力所知。而对方若是趁乱尾随追击的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耶律大石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将直接关乎到北辽的生死存亡。他当即立断,留下少量精骑继续守营,以稳住对面宋军。同时令主力全部轻装轻骑悄悄离营,然后急速奔回燕京城。
按说耶律大石的这一招并不新鲜,也绝不算多英明,可愣是瞒了对面刘延庆十数万主力的眼目。
于是这样,耶律大石率仅有的不到两万骑及时赶回了燕京城,并对来袭的宋军精锐来了个关门打狗,并一举将其全歼。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混在北宋末年】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百九十四章 曾经的血与火〗地址https://wap.xbqg9.net/29/29523/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