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敢战士(2/3)

突然感觉这寂静无声的夜是如此的祥和,如果时间就此停止那该多好。

第二天一早,唐十一和二狗蛋来到都统府等安排工作。

“你们俩还是在军队里混吧,和杨勇一样,都编入镇戎军敢战士。”杨都统开门见山道。

唐十一顿时愣了,一点心理准备没有。本还想着去榷场,那多自由快活啊,还能搞点外快。这特么敢战士,就是后世特种兵啊,恐怕是最危险的一专业了,何况自己这小身板,连舞大刀都有些吃力。

杨都统接着道:“你们三人斩杀二十八名夏骑精锐,已经在整个西路引起震动,如果你们再是普通的甚至是刚入伍的新军士的话,难免令人生疑,说三道四。”

“十一啊,本来我看你挺机灵,心思转得也快,想让你往文职上靠,可你小子连秀才都不是,将来干到胥吏也到天了。虽说这军营升迁更难,但眼下兵荒马乱的,也说不定更能出人头地,正好眼下你们三人又立下如此功劳……”杨都统怕他想不开,又做了一番思想工作。

唐十一再明白不过,唉,没学历啊,想弃武从文都没门。这加入敢战士,以后还会有好日子过?

两人垂头丧气的出了门,杨勇正守在外面,看两人的表情,忍不住骂道“看你们那难受样,跟死了爹似的!”

三人来到敢战士训练营,只见在一片空旷的场地上,正有上百名打着赤膊的精壮汉子“嘿嘿哈哈”的练功。有举石锁的,唐十一看那玩艺得有五六十斤,可那几名壮汉竟舞得上下翻飞;还有练习刀枪棍棒的;还有抱在一块摔跤的,奥,是相扑,这项运动在眼下很流行……这热火朝天的场面,让唐十一热血沸腾了一把。

唐十一感觉前世自己对宋朝有个巨大的误解,总以为宋朝太过文弱,其实这大宋是历代最尚武的一个朝代。无论官方还是民间,习武之风十分浓厚。军事性社团出现会、社的名称,就是始于宋。宋朝百姓结社可配强驽,这在有些朝代甚至禁止民间拥有铁具是不可想象的。唐十一不免又想起了风风火火的水浒传,一个小小的梁山就竟然聚集了各怀绝技的一百零八好汉,由此可见大宋民间尚武风气之浓厚。

“喂,你小子瞎看什么,一边玩去!”一名正举石锁的壮汉被唐十一盯得不自在,忍不住嚷道。

唐十一正有些纳闷,这杨都统也真是的,派他们加入敢战士,也不派人来介绍下。

一旁的杨勇突然道:“我是你们的新任教头,你们叫我杨教头就好。”

这一下可把唐十一和二狗蛋惊的不轻,两人还以为杨勇是和他们一起受训的呢。

正在训练的众军士也吃惊的停下来,满脸的不信和不屑。哼,就这小毛孩,当我们的教官,可笑。刚那名冲唐十一怒喝的壮汉忍不住抖动了下上身那磐石般的肌肉,发出咯嘣咯嘣声,目光透着轻蔑,象示威似的走到杨勇跟前,围着他转了一圈,“哼”的一声转身回场地里了。

“切,毛都没长齐的吧,就想当我们的教官?”

“就是,有本事也耍下让爷看看”

“别瞎说,那小子可是杨都统的儿子呢”

“都统儿子怎么了,谁的官大谁的儿子就能当我们的教官了?”一个大嗓门的壮汉嚷道。

杨勇嘴角闪过一丝轻笑,若无其事的走进场地,对周围不屑的目光视若无睹,在一兵器架前停下,随手抄起一把长枪。

唐十一清楚,这种大枪长有丈二,粗如鸭蛋,由整根的白蜡树制成,表面乌青,沉重密实,常人两手平端都难。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杨勇轻描淡写的一只手提着长枪,腰部微闪,手中长枪如毒蛇吐信般向前一抖,又闪电般收回原位。

只见枪杆直震,竟发出“嗡嗡”之声。

就这简章的不能再简单的出枪式,就把周围看热闹的壮汉震住了。

这大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一用枪的高手,长枪也是宋军的最基本装备,而枪术更是每个军士的必修课。所以杨勇只是简单的一出手,这些军中精英就意识到眼前这小青年不是徒有虚名,再看向的他目光就改变了不少。

唐十一虽然在军营没混几天,但也对长枪多少了解了些。

这枪有百兵之王的美称,是两军对阵的利器,别看这枪法变幻莫测,其实说白了也就三个基本动作,拦、拿、扎。他也见到了在唐朝时最流行的马槊,这马槊就是我们常说的矛,和长枪完全不是一回事,矛用的是硬木,而长枪用的则是弹性极好的白蜡杆。正是这一细微的却也是革命性的有无弹性的差别,才有了内家功夫,这内家枪法自然也始于宋,大枪之所以神勇全靠内家功夫做底,不然就是一根死木头。

因为槊用的是硬木,没有弹性,缓冲不得对方的冲力,两槊相交,力量就全传的手上,如果角度不适,这兵器当场就脱手了。所以骑兵持槊前冲刺敌时,就必须端得笔直,稍微倾斜一点的话,两马一冲,捅到别人身上,对方可能没事,而反弹力弄不好就把自己的手臂给搞骨折。而受长度所限,两军对垒时,持着矛端都很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混在北宋末年】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六章 敢战士〗地址https://wap.xbqg9.net/29/2952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