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广开财源(3/4)

一样了,由于郁州山的存在,只要在湾口靠海的位置,把水域一卡,绝对是一船当关,万船莫进!

多方考察之后,郡府长史报出了几条方案。

最终,李贤决定把港口的位置选在城外几十里处,本来按照后世的标准,距离朐县上百里的海西作为港口最合适,因为海西是淮河的入河口,可是,一来海西距离下邳相对较远,不利于内外运输贸易,二来出于防务思路的需要,相对于海西,朐县显然更利于防守。

眼下,在宽阔的海洋上,李贤没有什么敌人,但这并不能代表以后。

现在没有,不等于以后也没有!

思来想去,李贤还是把港口选在了城外,反正古代又没有油轮,没有航母,区区几千吨的木船,想来城外的水深还是足够的。

当然,为了稳妥起见,李贤又派人仔细问过了当地的渔民,听他们话里的意思,朐县外的水深即便没有五十米,也应该有二十米,用渔民的话说就是:一口气‘摸’不到底儿,船沉了要冒半天的涡儿(漩涡)。

朐县所处的海域咸度较大,海风吹拂,亚热带的骄阳肆无忌惮的暴晒着冲上海滩的海水,水分飞快的蒸发了,盐粒在盐田底下沉淀。

晒盐的方式经过李贤的改良后为郡府赚取了大量的银钱,成千上万个大小盐田在朐县海岸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朐县狭长的海岸线为大规模的海盐生产提供了天然条件,盐铁暴利,自古皆然,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贩‘私’盐的,人家冒着砍脑袋的危险偷运盐巴,为的还不就是其中巨大的差价?望着连绵不绝的海岸线,李贤意气风发:“这些盐田不错,垄断的滋味就是快活!”

一开始,李贤为了生活,不得不贩卖鱼干,现在,李贤摇身一变,成了既得利益者,他开始享受权势带来的好处。

与之前相比,现在的日子算是天上地下了吧。

想到这里,李贤笑了起来,滚热的海风吹来,带来了微烫的水汽,但他却不以为意。

赤脚踏在朐县城外的沙滩上,李贤向不远处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投去了满意的一瞥,有了银钱的蛊‘惑’,朐县城几乎十室九空,近万户的朐县人拖家带口,呼朋唤友的参与了这次修造港口的计划,几千的当地百姓,又加上数千的降卒,这港口修建的速度也还马马虎虎,李贤却不知道这速度在古代已经是十分恐怖了,没有挖掘机、没有吊车,有的只是一辆辆木轮车、一个个竹制的扁担……

按照李贤的计划,港口应该准确的分为三块:一块为码头,主要有东、西两个部分组成,其中西面为军港,朐县未来的水师就驻扎在这里,平日里严禁百姓出入,更不得渔船进出,简而言之,码头的西面成了军事禁地,没有许可,任何商船民船是不允许驶入的;东面的为民用港口,说成商贸口岸也行,来往穿梭的渔船商船都可以停靠在这里,如果有需要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补给,比如说:蔬菜、盐巴、淡水、‘药’材等等;另外一块为贸易区,由于距离朐县城不远,这个贸易区就等于是朐县城的延伸,只是在这里,所有的税收要比城内高处一成(商品货物),虽然现在只是空‘荡’‘荡’的一片海滩,但李贤打算把它打造成应有尽有的海岸“消金窟”,所谓的促进当地消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至于剩下的一块,那就是防务区了,在这里将会驻扎一支军队,平时负责维护港口治安,抵御外敌入侵。

古人云: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来自后世的李贤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一个有秩序有规划的港口和一个‘乱’糟糟的渔港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按照李贤这样的分割布局,即便以后港口进一步扩大,也不会产生功能不明的现象。

码头、贸易区、防务区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同时又互不干扰,这样一来能够便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各自的职能,一旦外敌入侵,又不至于慌‘乱’间忙错手脚,可以说,这个港口的设计思想绝对领先于时代。

港口不出两个月就可以投付使用,但船呢?真正可以下海使用的大船没有一个月的时间根本造不出来,即便造出来了,那船也不能立刻使用,因为造船需要的木材很特别,别看木头都能漂,但能漂浮和能承重是两码事。

都昌城的船只满负荷运载,而且很是陈旧,李贤早就想换一批船只了,只是一直没有时间,如今正好趁着兴建港口的机会,李贤打算拿出一笔钱来造船。

要想找寻合适的造船木材,就需要找到“熟悉水‘性’”的木头,在水中和在岸上不一样,有些材质的木头在陆地奇硬无比,但一旦入了水就立马恹巴了。

最好的木材在云贵之地,材质最好、最适合下水的木材当属铁梨木无疑,明白这一点的李贤早在建港之初就派人四处收购木材,砍伐铁梨木。

反正这时候又没有什么环境保护组织,林子里的木材多的是,唯一不方便的只是运输问题。

一根木材,在云贵可能只是百十钱,可是,运到朐县,起码得要一贯钱,这就是十倍的差价。

建一艘船,起码需要数百根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之乱臣贼子】最新更新章节〖第500章 广开财源〗地址https://wap.xbqg9.net/29/2900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