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流民(3/4)
”
大儒郑玄‘门’下子弟,名头与徐庶相比不分伯仲。
徐庶师从水镜先生,而郑玄也不是碌碌无名之辈。
李贤如今位居高位,可以说是北海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众人听说国渊是李贤特意向公孙瓒讨要的人物,还留下只他一人便值万石粮秣的评语。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李贤如此追捧?
没过多久,一名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材中等的男子与另外一名身材高大长须飘飘的男子联袂而至。
李贤站起身子,温声说道:“子尼先生、幼安先生远道而来,未能有失远迎,还请莫怪”。
国渊与管宁对视一眼,他们都没想到李贤竟然如此客气。
管宁是北海朱虚人,他在途中便听军卒说了李贤的事迹,那时候还以为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可现在,刚一见到李贤,他这种谦恭待人,礼贤下士的态度便引起了管宁的好感。
“都尉客气了,沿途间,我见到不少流民正在往剧县而来,不知都尉打算如何处置?”说话的是国渊,毕竟,李贤点名要见的人是他。
管宁是个谦谦君子,自然不会越俎代庖,强出风头。
好在这问题适才李贤已经与众人商议过了,当下,他便开口说道:“为了支援辽东,库房中粮秣无多,我便想从青州百姓手中暂借些粮秣,等待来年,一并奉还”。
流民对于地方来说宛若豺狼虎豹,一旦安置不妥,他们极有可能反噬一口。
这样反面的例子比比皆是。
为了以绝后患,多数郡县严禁流民入境。
北海国之前究竟了数万青州流民,在国渊想来,这一次怕是没有余力照应了。
提出这个流民的问题,原本国渊就存了考校的意思,没想到李贤竟然答人如此出人意料。
库房的粮秣不多了,非但不去向郡府讨要,竟然想出从百姓手中暂借的主意。
能够出这主意,那便说明李贤在乡民中拥有极高的威望,若不然,老百姓哪里会买账?
“都尉爱民如此,流民之幸”
“若是子尼先生有暇,不如替我负责流民之事,如何?”
国渊没想到甫一见面就有任用。
看得出,李贤对国渊是真的重视。
古人讲究士为知己者死,李贤对国渊的评价早已经传到了辽东
一个国渊便可价值万石粮秣,这句话如果是别人说出来的,众人只会嗤之以鼻,可偏偏说这话的人是李贤。
百战百胜的李贤,众人不禁思虑其中的意义。
儒学大师郑玄闻听之后为国渊加了这么一句评语:“国子尼,美才也,吾观其人,必为国器。”
连郑玄都称之为国之大器的人岂是等闲之辈?
“承‘蒙’都尉厚爱,国渊愿效犬马之劳!”
这就是应诺下了。
李贤高兴的很,又收了一个长于内政的人才,往后他后路无忧了。
不过,适才只顾着招呼国渊,把管宁晾在了一旁,李贤急忙说道:“如果幼安先生愿意,也可以统筹流民事宜”。
管宁颇有傲气,哪里肯在这个时候接受邀请?那样的话岂不是显得他不如国渊?
“管宁谢过李都尉,不过我常年客居他乡,如今陡然回转,想回乡看看,还请都尉准许”
收了一个国渊已经是意外之喜了,李贤哪里肯再得罪管宁,“幼安先生客气了,天下之大你可自去之”。
这就是还给管宁自由了。
管宁闻听之后很是舒服,至于是走是留,那是以后的事情。
李贤已经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这话,日后若是管宁想‘抽’身离开,李贤自然不好拦阻。
国渊可以说是被请来的,管宁却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
若不是李贤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说不定管宁早就拂袖而去了。
寒冬腊月,早一刻救援,流民存活的机会就大上一分。
关于流民的事情商议妥当之后李贤便急急派人将这命令传达下去。
首先,军卒要准许流民入境,其次,流民营要准备衣物、粮秣,而为了防止宵小滋事,李贤又得将流民编排起来,这样的话才便于管理reads;。
没有国渊之前,李贤忙的天昏地暗,可国渊与管宁加入之后,李贤顿时觉得轻快了很多。
专业的事情就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既然国渊长于屯田,那便将流民‘交’给他,这也算是人尽其用。
安置流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确保公平对待每一人,这样才能让流民心生感‘激’之情,若不然,只会有人心生愤懑。
不患寡而患不均,这道理自古皆然。
青州流民听闻李贤的号令之后,家家户户群起响应。
除却必要的粮秣过冬之外,青州百姓都把多余的粮秣拿了出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之乱臣贼子】最新更新章节〖第268章 流民〗地址https://wap.xbqg9.net/29/29005/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