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3章 弹幕大佬(2/3)

至于这前奏曲中的所蕴涵的丰富内容和思想内涵之类的,听第一遍,弹幕大佬们也说不出太多的所以然来。都还是要结合曲谱的,也许等不到明天,曲谱就会出来的。到时候再结合秦放歌的教学示范演奏,进行深度的解读和分析,但也不排除有真正的大佬,能根据秦放歌的演奏,做出初步的解读。

大家都能预料的是,“这首组曲肯定不会那么容易就练好就对了!”

序曲之后,就是舞曲。

也还是有不少大佬们在弹幕做简单的科普,“这样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一般有固定的格式,现在尚不清楚哥哥的作品是否遵循。一般而言,每部组曲的第一首为序曲(relude),序曲之后舞曲部分的第一首是阿勒曼德(llemande),即德国舞曲。第二首是库朗特(ourante),有法国、意大利两种风格。第三首是萨拉班德(arabande),是来源于西班牙的宫廷舞曲。第四首为吉格(igue),即英国舞曲。作曲家通常会在第三首与第四首之间加入两首不同风格的小曲,如布列舞曲(ourree)、嘉禾舞曲(avotte)、小步舞曲(enuett)等,多半为二段式法式小舞曲。”

而在听了秦放歌的演奏之后,弹幕大佬们又继续发言并继续做出科普和解读,“确实是阿勒曼德舞曲无误!”

“阿勒曼德舞曲的雏形是德国民间舞蹈,是一种四四拍的二段式中速舞,其舞步犹如德国人的民族性,质朴、稳重:两个舞者的手臂相互环绕,走三步跳一步,即重心放在一条腿,另一条腿抬起。最初的阿勒曼德舞曲本质上为主调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主题及发展动机。后面德国作曲家们将这种舞蹈转化为巴洛克器乐组曲中的舞曲,并由主调音乐变为和声更为丰富的复调音乐。”

“哥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创作的阿勒曼德舞曲!”

也不止一位大佬听出来了,网络直播的画面相当的专业和给力,绝对不会出现观众想要看他左手演奏技巧的时候,切换到他的脸上甚至是观众席去这样子的情况。

这次的网络直播,导播可是相当专业和敬业的。

很多学大提琴的学生们,也都可以结合他们原本练习巴顿《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时候所学到的东西,来对秦放歌的教学示范进行更细致的揣摩。

他们也感觉,弹幕中应该是有教授级别的存在,因为这些大佬有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细节,尽管秦放歌自己并没有像在上课时候那样,边演奏边做讲解。

“阿勒曼德舞曲的句法很重要,看起来是长篇平均的十六分音符,但音乐上的句法与弦乐的弓法如出一辙。”

“一小节内的四个十六分音符可以两两一组,也可以三加一,可以断奏,亦可以连奏。”

“在演奏长篇连续的十六分音符时,要在演奏前先仔细揣摩句法,要多照谱演唱,体会并划分其乐句语气和舞曲律动。只有分组正确、结构划分正确,句法才能正确;句法正确,才能让记谱看似无聊的舞曲真正“跳”起来,音乐才会有趣,才能真正表现出舞曲的特征。”

这些,都是可以通过秦放歌的示范演奏,进行逐一的对照。这些,本来也就是这样固定格式舞曲的典型特征。秦放歌显然,并没有在这些上面做出什么更改和创新。

“注意看秦老师的演奏,虽然音型分组与乐句划分是依照歌唱性、音型结构、动机、和声进行等多个方面决定的,当然同时也要结合其实际演奏性,秦老师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示范。”

“在大提琴的演奏中,我们对于音型的分组可以直接在弓法中体现。”

在确认这首组曲的舞曲风格之后,大佬们的谆谆教诲还是相当多的,也让直播间里的学术氛围异常的浓郁,以至于,都有观众疑惑,这些大佬们是不是粘贴复制出来的,千万别误人子弟呀!

“弓法选择可以多种多样,但是音型的分组、乐句的划分必要有其理由与逻辑。”

“不论是以动机、音型结构还是和声进行的方式分析与演奏,都不可忘记作品本身的舞曲特质。而舞曲特质最为重要的体现则是对乐句韵律的感知,在实际演奏中可以落实到重音位置、对音乐走向的理解以及数大拍子的习惯。演奏时不局限于按四分音符打拍子,而是尝试以一小节为一大拍,以此便可轻易感受到一小节中的哪些地方需要向前推动,哪些地方需要稍作停顿。”

“当你能伴随你演奏的舞曲自由舞蹈,而非走正步时,那便是对了。”

但这些话,落在那些学习大提琴的人眼里,再结合秦放歌的教学示范演奏,顿时就确定了是真的无误。一般能讲出这些来的,基本都不会是什么不学无术的人,光是这些专业的术语,真不懂的人,看都看不懂,更别说组合在一起,讲出这样有道理的东西来。

随后,大佬们的发言仍旧在继续,对于专修大提琴的人来说,要真听不出来秦放歌演奏的什么,那就是真的不专业了。如果是大提琴的教授级别人物,结合秦放歌的现场演奏,做出正确的解读,那也是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明星音乐家】最新更新章节〖第1933章 弹幕大佬〗地址https://wap.xbqg9.net/28/28689/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