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孙承宗误国(3/4)

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王之臣则是在天启七年接手袁崇焕的烂摊子的,他于接任后的第二年就果断放弃了这个防守的死地。

与明朝的有识之士一样,清朝的前后两位君主同样不会把自己的军队放入这个死地。天启二年广宁大战后,**哈赤就一路攻打到锦州。但是他占领此地后却没有派兵驻守,反而将锦州义州两地的居民,尽数迁移到辽河以东,直接放弃了这片地区。天启六年宁远大战时,**哈赤一次占领了这片土地,然后又再一次放弃。崇祯元年王之臣放弃锦州后,皇太极派遣阿巴泰率军占领此地,同样是毁城而去。“五月辛未,明人弃锦州。贝勒阿巴泰等率兵三千略其地,隳锦州、杏山、高桥三城,毁十三站以东墩台二十一。”《清史稿·太宗本纪》

4、布置明军的防守死地之三——大凌河城

天启五年五月孙承宗决定筑防锦州的同时,一并开始修筑锦州的前头堡——大凌河城,这同样是一个陷明军于死地的绝境之处。当然十月孙承宗卸任后,接替辽东经略的高第就果断放弃了这块鸡肋,其实是拨乱反正的英明决策。但是宁远大战后,高第被弹劾免职,辽事由孙承宗一手提拔的袁崇焕接管,这个继孙承宗之后的另一大蠢材就又开始耗费巨资修筑大凌河这个防守死地。幸运的是,袁崇焕的筑城工作尚未结束,皇太极就发动了宁锦大战,袁军仓惶撤退,把大凌河这座尚未建造完成的空城留给了清兵。但是皇太极是不会将自己的军队留在这里送死的,宁锦大战结束后,皇太极毁城而去。崇祯四年,孙承宗二次督辽时,又再次愚蠢的重提修筑大凌河,派祖大寿和何可纲去筑城。八个月后,明军就遭到了著名的大凌河之败。祖大寿和何可纲的部队被皇太极包围在大凌河城里断绝粮草,锦州的明军四次出兵救援都无功而返。尤其是到了第四次救援大凌河时,孙承宗亲自担任前线指挥,援军的右路指挥就是祖大寿的妹夫吴襄,也就是吴三桂的父亲。但是由于锦州和大凌河一带的地形实在是糟糕,明军纠集大军的的第四次救援行动依旧惨败。至此,大凌河完全断绝了解困的希望,城中粮草断绝,守军以人为食。最后,祖大寿接受了皇太极的招降,亲手杀了不肯降清的何可纲,做了可耻的汉奸。就在投降的当天,祖大寿提议带军偷袭锦州,皇太极当即允诺。没想到当晚雾大,祖大寿和一起偷袭锦州的清军走散,独自先进了锦州,终因势单力孤不敢轻举妄动。从这以后,汉奸祖大寿就留在了锦州,逐渐把握锦州大权,并把自己的子侄放在满清做官。到崇祯十五年,祖大寿二次降清,终于撕下了带了十年的假面具。

5、大肆提拔任用一帮蠢材和汉奸

孙承宗在执掌辽事期间,大力推荐和重用了一帮蠢材和汉奸。正是这帮人联手葬送了大明的江山。

其一,袁崇焕。这个人就不用多说了,做的坏事比孙承宗还多,修筑宁远和锦州这两个死地作为明军防线这项愚蠢至极的方案,就是他和孙承宗一起搞出来的。除此之外,杀毛帅、毁东江、耗钱粮、弃朝鲜、修和议、放敌兵……实在是大明的罪臣,满清的英雄。

其二,满桂。这个人也是孙承宗一力提拔上来的,违抗高第命令坚守宁远就有他的一份,宁锦大战中救援锦州时又敷衍了事,一万人的军队死了六十个就仓惶逃跑。满桂做的最大的坏事就是在北京保卫战中,先后两次葬送了明军。第一次是德胜门之战,全军大败,伤亡殆尽,五千人的大军只剩了几百人逃回城内。第二次是永定门之战,这次比前一次更过分。在战前,满桂就故意排斥北京招募的申甫部,亲自往申甫部的军营里射箭,并把申甫部赶到卢沟桥驻防。十二月十五日,清军顺着永定河而来,当先就全歼了驻扎在卢沟桥的申甫部。之后,满桂带着四万明军在永定门和清兵大战,在明知道明军野战不利的情况下带军主动出击,完全放弃城头的火炮支持。战斗结果是,明朝带军的四总兵二死二被俘,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俘。需要注意的是,满桂不是汉人而是蒙古人,因此满桂的这些作为就更令人怀疑。而大力提拔满桂的孙承宗,至少也是蠢材一个。

其三,马世龙。《明史》评价此人“貌伟,中实怯”。但是孙承宗重用的一干人选中,马世龙列名第一。马世龙原为宣府游击天启二年任永平副总兵。“署兵部孙承宗奇其才,荐授署都督佥事,充三屯营总兵官。承宗出镇,荐为山海总兵。”“忌承宗者多击世龙以撼之。承宗抗辩于朝曰:‘人谓其贪淫朘削,臣敢以百口保其必无。’”天启五年九月,马世龙的无能终于现了原形,“世龙误信降人刘伯漒言、遣前锋副将鲁之甲、参将李承先率师袭取耀州,败没。”这就是著名的柳河大败,孙承宗第一被罢免就是因为马世龙的这次惨败。而前面提到的大凌河之败就是孙承宗被二次罢免的原因。

其四,喻安性。孙承宗第一次督辽期间,先废巡抚阎鸣泰,后废巡抚张凤翼,最后选定了喻安性任辽东巡抚。此人在辽东任上并没有突出作为,天启五年十一月,因柳河之败一同被罢免。到了崇祯年间,喻安性被复用为蓟辽总督,实际管辖蓟镇。就在喻安性任上,爆发了大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朝第一猛人】最新更新章节〖一家之言:孙承宗误国〗地址https://wap.xbqg9.net/28/285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