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杨御史之谋(2/4)

听闻此言,朱厚照怒气渐消,陷入沉思。

“杨先生的顾虑,确有道理。但……”

轻易放过伯颜小王子,甚至为平衡草原势力,还要加以拉拢,朱厚照实在不甘心!

太宗皇帝能灭瓦剌,驱鞑靼,鞭子抽起,将兀良哈当骡子使,他为何不行?

况且,鞑靼欠下累累血债,就这么算了?

“陛下,臣之意,非是纵敌。”杨瓒轻轻摇头,道,“平衡之策固好,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鞑靼必须要除,瓦剌也不能轻纵,至于兀良哈,一样要紧紧攥在手里。

“杨先生,朕不明白。”

看着杨瓒,朱厚照满头雾水。

既说安抚有道理,又言要斩草除根,岂不是自相矛盾?

“陛下,可请舆图一观?”

“可。”朱厚照颔首,“张伴伴,取舆图来。”

“奴婢遵命。”

张永应诺,转身几步快走,取来收在暖阁中的舆图。

因图纸过大,超过整张御案,干脆铺到地上。

“陛下,此一线乃我朝边镇,此地现为鞑靼占据,西北即是瓦剌,兀良哈三卫处辽东,同女直各部毗邻。其互相交通,又互为牵制”

杨瓒托起袖摆,指尖扫过舆图,大略点出各部所在。

“现今鞑靼诸部内讧,瓦剌和兀良哈前后围攻,乌斯藏等部也趁机出兵,意图抢占草场。草原乱局既成。”

只是还没到最高峰。

“以臣之见,不妨再添一把火。”

“添一把火?”

朱厚照微顿。

“杨先生之议,可是出兵?”

“非也。”

杨瓒摇头,轻笑道:“陛下读史,当知汉时推恩。”

“朕知。”

“太宗朝时,草原诸部臣服,部落继承,汗位更迭,必敕出朝廷。”

敕令?

朱厚照先是微愣,旋即蹙眉,隐约有几分明悟。

杨瓒再接再厉,继续道:“今鞑靼势弱,瓦剌兀良哈联合出兵,草原生乱,局势打破。朝中上请陛下安抚,亦是老成之谋。不若顺势而为。”

“如何顺势?”

“回陛下,鞑靼诸部为小王子强权收揽,定心存不服。今随阿尔秃厮生叛,多各揣心思,如散沙一盘。独伯颜部及其附庸,凝聚力仍在。臣请陛下下旨,封其附庸部首领为额勒,并赐草场。”

念头闪过,琢磨出杨瓒的用意,朱厚照嘴巴张大。

“臣闻可延汗儿子不少,孙子更多。如朝廷下旨,许其为首领,可每年朝贡,纵有人能够识破,亦有人会动心。”

财帛动人心,权利更甚!

“至于瓦剌,臣听闻,其首领年迈,长子次子接连战死,仅余不足弱冠的幼子,切体质孱弱,轻易不能服众。而首领的几个兄弟,却是能征善战,均为壮年。”

说到这里,杨瓒忽然停住。

接下来的话,不用多言,朱厚照自己就能想明白。

自幼跟在弘治帝身边,接受帝王教育,通读史书,见多尔虞我诈,如何让瓦剌乱起来,当是得心应手。

朱厚照身为独苗,没有亲兄弟,堂亲并无野心,尚有藩王预备造反。

可延汗的儿孙,瓦剌首领的兄弟,岂会甘心屈居人下。

草原部落的汗位更迭,向来不缺杀戮。

手段用得好,无需明朝派兵,草原的战斗自将升级。

此消彼长,明朝边境,至少将得三十年太平。

更妙的是,此举能堵住朝臣的嘴。

请朕安抚,朕照做!

只不过,安抚的是谁,用什么方式,都是朕说得算。

“善,大善!”

杨瓒的提点,给朱厚照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名义上,草原诸部都向明朝“称臣”。

自太宗朝后,这个“称臣”已成鸡肋。不过是各部要钱请赏的借口。

然而,换一种眼光,另选一种方式,鸡肋也能砸出骨髓。

朱厚照盯着舆图,视线从瓦剌转向鞑靼,再到兀良哈,乃至女直各部,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杨瓒立在一旁,没有出声打扰。

历史常偶然同必然掺杂。

找对施力点,轻轻一推,貌似不可撼动的墙垣,也会如多米诺骨牌一般,崩倒坍塌。

杨瓒此计,技术含量并不大。不客气点说,完全是摆在桌面的明谋。

偏偏准头极好,直中对手七寸。

知道是陷阱,是圈套,是深坑,仍会前赴后继,冒着崴脚断腿的风险,闭着眼睛往里跳。

对此,杨御史唯有摊开双手,无奈表示,权势动人,实非小生之过。

正德二年,十一月癸卯

天子下旨,敕封瓦剌鞑靼诸部首领。并遣行人司行人往草原,宣示上恩。

此时,距鞑靼遣使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帝师】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六十五章 杨御史之谋〗地址https://wap.xbqg9.net/24/2483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