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 三
暗杀这种事,绝大部分人应该没体会过,但绝对会听说过,电视剧中就有很多。具体操作步骤很复杂,但理论上很简单,简单到只有几个字:雇人弄死他。
关于具体细节我不准备讲,当然也讲不好,因为史料里没记载,更不便发挥想象,何况我本人也不太善于此道。
关于刘武组织这次暗杀行动,大概情况是这样的:把暗杀对象和价码都标注清楚后,在黑道中筛选了几拨人,花点钱打发他们进京杀人。我所说是“几拨”,并非胡扯,因为刘武很个性,每一个暗杀对象都有十几个杀手盯着,唯恐不能“除恶务尽”。
十几天后,我们的老熟人袁盎同志就在家里就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很荣幸地争取到了个第一。
袁盎很快就想明白了这个人的目的。平静地问道:“是梁王差你来的?”
来人点了点头。
袁盎惨淡地一笑,“梁王竟行此举”,顿了一下,“壮士动手吧。”
来人依然没有开口,更没动手,只是静静地看着他。反倒搞的袁盎浑身不自在。
良久。来人才道:“公谨厚。不忍下手,但行此事者有十多人,需多加提防。”说完拱了拱手,飘然而去。
袁盎彻底迷茫了。他没想到,刺客里边竟也有收钱不干活角色,并且还负责通风报信。
袁盎虽然很聪明,但也有弄不明白的事情,比如这一次。他应该庆幸。庆幸在黑道混了这么多年,认识了不少人,比如剧孟、季心。这些江湖大佬在道上的影响力很强,刺客也恰好是圈中人士。
一切看似不太合理的事情,背后都有极为合理的解释。袁盎提前得到了消息,似乎有机会逃过这一劫。但这只是“似乎”而已。
被当成靶子,袁盎心情不爽。围着墙角转了几圈,一筹莫展。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他既然知道了这个情况,为何不进共告诉皇帝?事实上。袁盎也想过这一步,只是这一步根本就行不通。
一是因为他现在的身份。若未经皇帝召见,根本就没进宫的资格;二是纵把刘武的疯狂举动汇报进去,也不见得皇帝会相信。毕竟到目前为止,刘武还没来得及弄死一个人,没有人证物证,更没有犯案事实,就算袁盎此时有机会说话,也会被定性为诽谤。一个平头百姓诽谤诸侯王,下场不得而知。的,就大力反对,从不顾忌别人的感受,也不考虑自己的安危。率性而为而已。
一个简单的人,之所以会被搞的如此复杂,症结就集中在他和晁错的关系上。
还是司马迁的评语比较中肯:好声矜贤,竟以名败。当然,这个评语不单送给袁盎,晁错同志也有份。高人就是高人,司马老爷子当之猛下杀手,要置袁盎于死地。可不成想袁盎凭三寸不烂之舌,不但化险为夷,反把晁错扳翻马下。可袁盎也没得到什么好处,被派去和吴王刘濞谈判,差点把老命交代进去。虽然侥幸逃脱,也终没入皇帝法眼,浑浑噩噩混了几年。好不容有个亮本事的机会,说了几句漂亮话,结果得罪了刘武那位愣头青……
袁盎和晁错,都不算是好人。
但纵观二人的一生,可也都没做过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都很尽心,很尽力,为朝廷立下了汗马功劳;都不吃拿卡要,都很清廉,都一心为公。因此,他们也不能算是坏人。
应该说,这两位仁兄都是眼里揉不得沙子,行为不会拐弯抹角,把话说死把事做绝的不算太聪明的人。
不管怎么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可以结束了。当然,在佛经中,二人还要演绎一段“晁错十世追仇”的故事。不过这已超出我所讲的范畴,在此就不再继续引申了。
据说袁盎死后也没能安生。几十年后,其墓穴被一位盗墓王爷刘去(广川王)给扒开了:陶瓦棺椁,陪葬品只有一面铜镜。刘去虽然盗墓无数,可就这一面铜镜也没放过,拎回家把玩了几天,享受了一番自己的劳动果实,捎带把袁盎全家骂了一顿。(……)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两汉往事】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九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 三〗地址https://wap.xbqg9.net/21/21020/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