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浣花溪畔筑茅屋(2/2)
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凤翔)投奔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詔三司推问,幸赖宰相张镐救免十二月肃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遗。
天宝十七载,五月,贺兰进明陷害房琯杜甫遭株连,从此受到肃宗的疏远。闰八月,敕放郧州省家。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从此永远离开朝廷。
当年年冬,杜甫由华州赴洛阳,二年春,返回华州,正值唐军九节度使鄴城战役使郭子仪六十万大军溃败,朝廷大肆抓丁以补充军力,杜甫就沿途所见所感,写成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七月,杜甫弃官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开始了「支离东北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人生苦旅。
在漂泊的旅途中杜甫全家备尝艰辛,一度濒临绝境。十月,缺衣少食的杜甫携家离开秦州,南赴同谷(今甘肃成县),想解决衣食之忧。不料到同谷后,生活状况不仅没有改善,反而完全陷入飢寒交迫的绝境之中。
杜甫在诗歌中用字字血泪记录下这段最為艰苦的岁月,「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安卿相多少年,富贵应须致身早。山中儒生旧相识,但话宿昔伤怀抱。呜呼七歌兮悄终曲,仰视皇天白日速」
十二月初,杜甫於无奈之下再次逃难,携家离开同谷入蜀,於年底抵达成都,时任成都尹的严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给予了杜甫许多帮助,杜甫的生活开始安定,「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因為这一年之内奔波流离,不断逃难,杜甫称之為「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
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亲友们的帮助下,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即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送严武入朝至绵州(今四川绵阳)。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天马行空四部曲】最新更新章节〖第六十八章 浣花溪畔筑茅屋〗地址https://wap.xbqg9.net/20/2045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