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骊山陵(1/2)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认为现时所居的宫殿狭小,不符合自己皇帝的身份,而且位於渭水北岸的咸阳人烟稠密,扩展宫殿规模受到限制。

当得悉周王、周武王分别建都的丰、镐两城,都是位於渭水南岸后,认为该地才是所谓的帝王之都,故打算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中建造「朝宫」,首先建造前殿,称为「阿房」,这正是「阿房宫」的名称由来。

不过以上只是阿房宫名称由来的其中一种说法,唐朝颜师古为汉书作注时,指「阿房」指宫殿之四阿,皆称为「房」。另有说法指「阿房宫」座落在地势高峻的丘陵上,「大陵若阿」,亦是阿房宫名称的由来。

除此之外,「阿」有「近」的意思,「房」与「旁」相通,「阿房」即近旁之意,因该宫靠近咸阳,所以称为阿房宫。

另有人指「阿房」一词乃秦始皇宠妾的名字。可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指当时秦始皇对这个名称并不满意,准备等阿房宫修成后,改为更好的名称,结果未能如愿,阿房宫这个名称便一直沿用下来。

对於阿房宫开始建造的时间,《史记》却有两个不同的记载。《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开始建造阿房宫的时间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但同书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却记载为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多数人把后者当作阿房宫的始建时间。较合理的解释是,秦始皇二十八年是嬴政意欲新建「朝宫」的时间,其间酝酿和规划用去几年时间,到秦始皇三十五年才下令动工。

阿房宫的建造规模相当宏大,虽然阿房宫实际上只是渭南「朝宫」的其中一个部分(即前殿),但据《史记》所述,其面积达东西五百步(693米),南北五十丈(116.5米),高数十仞(约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下可建为五丈旗。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四周架有天桥可供驰走,从宫殿之下一直通到南山。

在南山的顶峰修建门阙作为标志。此外亦修造天桥,从阿房跨过渭水,与咸阳连接起来。以象徵天上的北极星、阁道星跨过银河抵达营室星。

另据《三辅旧事》所述。阿房宫的宫门以磁石制造。亦称「却胡门」,四夷朝拜时若有兵刃藏身,必然被发现。

为了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秦始皇下令徵集隐官刑徒70余万人,并从渭北山岳开采山石,从蜀地、荆地运来木料,分别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为此迁徙三万家到骊邑,五万家到云阳(今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西北),都免除十年的赋税和徭役。两年之后,秦始皇在东巡途中病逝,九月被埋葬在骊山。

由於覆土骊山的需要,遂将阿房宫建设工地上的劳力徵调到骊山陵。第二年即四月复建阿房宫,但当年冬天(公元前209年),数十万起义军汹涌而至,修建队伍被迫停止。除去因覆土骊山暂停的7个月,共施工了2年7个月。

可是,由中国社会科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从来就没有建成,仅是完成地基而已,而项羽入关中后,焚烧的是位於渭水北岸的秦咸阳宫,并不是一般认为的阿房宫(位於渭水南岸),考古家在发掘原咸阳宫遗址时,发现了大量的灰烬和红焦土,证明项羽确实曾纵火焚烧过咸阳宫。

秦始皇的另一个宏大工程就是花了三十余年时间,修建自己的陵墓,后世称为秦始皇陵(亦称骊山陵),与阿房宫等大型工程一起,共动员了近七十万人,陵墓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从渭水北岸的山岳运取石料。

由於骊山一带盛产黄金,南面的蓝田以盛产美玉闻名,故此被秦始皇视为水宝地,因而定此为自己的眠之地。

自秦以后,秦始皇陵即被人认识到其特异性,东汉蔡邕在其着作《独断》一书中,指古时并没有祭拜坟墓的俗,因为当时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仍永远存在宇宙间,所以并不将灵魂脱离后的遗体视为祭拜的对象。对死者的祭拜是在「宗庙」内举行,直到秦始皇将「寝」从宗庙脱离,改置在陵墓旁,世人才有在陵墓外祭拜的俗。汉承秦制,也在陵墓旁安置寝殿,还准备了让死者生活舒适的各式各样设备。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嬴政自从登基为王开始,便已着手在骊山营造陵墓,统一天下后,即徵召天下罪犯为他营造帝陵。凿穿三泉,以铜制外椁(棺),墓内设计有如宫中一样,表现出百官就位的模样,至於绝品器皿及珍禽异兽等也从宫中移至墓室。墓室内点燃着以人鱼油脂制成的蜡烛,祈愿其永远明亮不灭。

为了防止盗墓者进入,秦始皇下令工匠在墓室中装设可自动发射的弩弓,并以水银模拟天下河川及大海,以机关使之流动,如真实世界一样。

据推断,由於水银易挥发的特性,在墓室内注入水银,弥漫的水银蒸气不但可令入葬的尸体和随葬品保持久不腐烂,而且水银蒸气具剧毒,大量吸入可导致死亡,因此地宫中的水银还可毒死盗墓者。

除此以外,《史记秦始皇本纪》亦记载秦二世命人在秦始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天马行空四部曲】最新更新章节〖第四十章 骊山陵〗地址https://wap.xbqg9.net/20/20454/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