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传授新战法(2/3)

百人之多,都带着记录小本本,贵福哥超喜欢这种开大班,当叫兽的感觉。

授课内容当然跟军事有关,贵福哥主要向他的军官们讲解了四个方面的课程;

第一方面,贵福哥就讲到了近代火炮的运用!从近代火炮的种类、口径、‘射’程、弹种介绍讲起,具体到一场攻防战役火炮在突破敌人防御各阶段时作战目的,火炮使用次序,使用密度都作了阐述。

不过贵福哥的讲述重点还是步兵指挥官对近代火炮的了解,使用及步炮协同运用上。

当然,这些近代军事知识单靠几堂课程,是远远不能让学员们理会的,不过没关系,贵福哥随后作出一项决定,以后每个晋升卒长级别以上的军官必须在炮兵部队里服役三个月,担当供弹手,炮手和观测员,并由炮兵指挥官考核合格后才能回到步兵队伍里担任指挥职务。

炮兵是陆战之神,不懂得火炮的陆军指挥官是没资格指挥部队的。

可是现任的军官们不能全去炮兵部队打杂啊,不过···可以采取轮训制度嘛,每个军官必须‘抽’时间参加学习,陆续把这三个月炮兵见习时间补齐,贵福哥的口号是;

‘文盲不要紧,只要肯用心,不懂火炮的军官不配当军官。’后来证明,他的强制教育挽救了无数太平军战士的生命。

第二方面,贵福哥讲到了火帽步枪队进攻时应该采取的新战术队形~~~散兵线战法。

简单的说,散兵线是指进攻或防守时,每个团队士兵之间拉开较大间隔,所有士兵构成一条进攻或防守的横线结构的作战队形,对太平军将领来说,这是一种相对于以前密集队形作战的革新,很新颖但也很不好指挥,因为那时候打仗基本靠喊,队形散得太开,枪声大作声喊破嗓子恐怕也不管用,出现逃兵也不好及时处置。

不过贵福哥告诉军官们不必担心逃兵,因为他会在阵线后面布置督战队,敢逃跑的官兵一律就地处决,而且军法严厉到如果团级指挥官阵亡,没完成战斗任务而全团溃退的话,全团军官处死;全团军官战死,士兵溃逃的话,全团士兵全部处死的程度,近卫军不需要懦夫,贵福哥也不能容忍军人懦弱。

接下来,贵福哥开始耐心给军官们讲解散兵线战术的实际运用,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是战斗时,团队士兵散开成横线队形,散兵间隔五六步或七八步,散兵线中的士兵可以稍许靠前或靠后。

进攻时,先行炮火袭击,士兵以跃进方式运动,在运动中以火力消灭对方;

防御时,在有利地形上构筑工事,对进攻之敌先实施火力拦阻‘射’击,继以步兵或骑兵反冲锋等手段击退敌方。

其主要特点是:能较好地把火力、运动和突击结合起来,在短时间内可疏开或集中部队,使行军队形与战斗队形迅速互换,攻防战斗,针对19世纪欧洲军队流行的密集队形,散兵线作战队形的可以有效发挥己方部队火力,并大大降低部队伤亡···前提是,对战的太平军部队至少得装备米涅步枪,才有实现战术目的的可能。

第三方面,就是堑壕战围困战术,这也是贵福哥为太平军米涅步枪的普及而准备的战术。

具体说就是太平军在进攻一座城镇或一个碉堡时,先将敌人城镇包围住,之后在守军火力的极限‘射’程外的‘交’通线上挖掘壕沟,建造临时碉堡和营垒,以阻止守军突围或外部援军与守军会合。其实湘军就一直这么干的,太平军也擅长土工作业,都是农民出身啊,老本行。

接下来的步骤就有所不同了,贵福哥要求围城步兵尽量‘逼’近城墙,在守军的步兵武器‘射’程之外再挖掘一个与城墙平行的壕沟。然后他们就会向城镇的方向向前挖掘壕沟,这个壕沟为锯齿形,这样壕沟里面的士兵就不会轻易被守军火力所伤害,它还同时提供了一个观察守军的有利地点。

当前行壕沟深入到敌军火力‘射’程之内时,进攻方就会再挖掘一个与城墙平行的壕沟,并且以这条壕沟为火力点,与守城敌军对‘射’,必要时炮火提供支援掩护,压制守城火力,大量杀伤消耗守军力量,同时这个挖掘过程不断推进重复,直到进太平军的步枪能准确‘射’击城墙上的目标,彻底压制守军火力,使得爆破工兵或重炮把城墙打开一个突破口为止。

突破城墙后,巷战‘混’战贵福哥就不用教了,太平军军官们经验丰富着呢···

第四方面,贵福哥主要教授军官们一些简单的旗语,用来迅速传递命令,加强战场指挥。

其实旗语在中国古代已经是一种主要的通讯方式,只不过相对简单一些,后来经过契丹、‘蒙’古、满清等游牧民族的摧残,旗语就退化成闻鼓进,听锣退的简单版了。

其实这旗语真的很简单,用不同的旗子,不同的旗组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对于专业人员来说,掌握几十套指令还不跟背几十个英语单词似的,吃着玩着一早上就背会了?

可是直到一周的学习班课程结束,大部分太平军军官都没记住五个以上的旗语,都是些吃货啊!把个幼主殿下气的,最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凡人的篡清之路】最新更新章节〖第13章 传授新战法〗地址https://wap.xbqg9.net/20/2029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