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望海潮(2/3)
娘,但这一刻,大家却都全部屏息凝神,连呼吸都不敢太重了,生怕听不清袍男子的吟诵一样,谁都明白,不管是想称赞还是想骂娘,首先都得把这首望海潮听完了,然后才有资格评判。
“望海潮.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袍男子吟诵到这里,停顿了一下。
他停顿的时间果然很好,他才刚一吟诵完毕,听到的人眼睛不由全都一亮。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人又摇头晃脑的吟咏了一遍。
“公子,下面呢?下面呢?”
“公子,快些吟诵下面的句子吧!”
“别吊胃口了,全部吟诵出来!”
“对,全部!我们要听全部!”
袍男子笑眯眯的,他点了点头,清了清嗓子,然后道:
“望海潮.杭州。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袍男子果然一口气吟诵完毕,可是,他的声音落下之后,场间却是久久无语。
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景秀丽,人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是以自古吟诵杭州的诗词便是很多,可是这首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
“三吴”,就地点而言。
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期待:
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则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光、人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
“烟柳画桥,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
走近了看,微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
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视线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
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馥郁芬芳,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
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
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
“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
“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宋的帝国时代】最新更新章节〖第126章 望海潮〗地址https://wap.xbqg9.net/20/2019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