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四十二章 寿春之战(223)(2/3)
楼之上,黄忠有些话不可能当着众人说,那样也太不给朱皓面子了,当二人一起返回郡守府的时候,黄忠才沉声对他说道:“你以往在南昌不过就是和诸葛玄小打小闹,这样的大战毕竟没有经历过,今次也算是适逢其会,有过这样的经历之后,对你都会是一件好事。”
黄忠不到十五岁就跟着叔父从军作战,东胡、西羌甚至是各地平叛,而与他有过相似经历的刘澜又何尝不是与他经历相似,虽然刘澜因为并非出生世家,只是从戍边开始,但必须熬说着对于年轻人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成长经历,相反他的儿孙甚至是眼前的朱皓,其实和所谓的纨绔子弟并没有什么区别,同样的十五岁,他与刘澜在战场戍边的时候,朱皓甚至是他的子孙们则走狗飞鹰,跋扈乡里。
不同的成长经历,所以也就不能让黄忠对他要求更高,慢慢适应,习惯了也就会发生蜕变,黄忠对此深信不疑,更对朱皓的未来非常看好,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非常有其父之风的,成为第二个朱俊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黄忠明显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刘澜打算如何用朱皓,显然刘澜也非常清楚朱皓不是吃部队这碗饭的,对他刘澜的安排是在会稽,是在他的老家,借朱家的名望来达到快速稳定会稽甚至是吴郡的效果。
在这件事情上,刘澜帐下没有一个能够达到朱家和朱皓的效果,所以换做对他的期望肯定是白费了,但必须要说很多人到了黄忠这个年岁,最大的喜好其实已经不是立多大的功,而是能否发掘出几块璞玉,就好像他对许褚的指点,此时又对朱皓的说教,其实都是这个心理,当然这里面也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刘澜在秣陵设立的所谓讲武堂,黄忠便是第一任先生,其实最初,讲武堂的设定也是像传统的庠序或者太学那样设立祭酒的,但为了区别讲武堂与庠序的不同,所以刘澜才对其称呼进行了改变,可是正因为有过为人师表的经历,才会让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之后对自己的要求也格外严格,毕竟自他进入讲武堂的那一天起,他的身份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普通的将领。
虽然黄忠只在讲武堂授课了不过一个月的时间,这还是因为刘澜的要求,毕竟时间有限,当时广陵还受到危险,寿春之战又迫在眉睫,所以黄忠、关羽以及徐庶不可能又太多的时间在讲武堂授课,但因为三人各自不同却又极其丰富的经历与经验,对讲武堂里从各军中抽调前来学习的将校们都是宝贵的一笔财富。
但必须要说,在讲武堂里,想要发现人才不难,但要真正发掘天才却非常困难,对此刘澜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因为他深知,人才乃至于天才绝对不是培养就能够培养出来的,那一定是发现寻找到的。
就好像关羽和张飞,当然他们毕竟是在历史中证明过自己的,可是没有证明过自己的陈果、高翔等等却都说明了一切,换言之,为什么到蜀汉后期人才凋敝,相反魏国的人才却始终源源不断,人口的基数摆在那里,从十万人里面挑选,可能会出现几百人才,而从几百万人里挑选,几千人甚至是几万人自然不在话下。
当然发现人才只是开始,如何保证人才培养,又如何保障人才能够兑现天赋最终成材,才是关键,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在刘澜设立的讲武堂,说白了就是提供了一个发现发掘并培养人才的通道。
当然现在只是在摸索阶段,可假如有朝一日这一套模式被确认是完全可行之后,那么刘澜就不仅仅只是在部队中挑选人才,而是从民间从庠序内招募。
而此刻的朱皓,显然不在刘澜的考虑范围,但是他却非常认真听取着黄忠对他的指点,并牢牢记在了新建,
而就在这时,一匹快马飞奔而来,在黄忠面前翻身下马之后,将一纸密信递了过来,密信是放置在檀木盒中,而在檀木盒上更是雕刻了一个大大的徐字,这个徐是谁?在刘澜帐下,姓许的将领可不多,徐庶、许褚以及徐盛,排除就在南昌城内的许褚,也就只剩下了徐庶和徐盛,忙将密信拿出,果不其然是他猜测的徐盛,而他在信中使用了暗语,这是一段看上去无外乎就是在问候老友的书信,但只有熟悉密信之人才会从书信内容中挑去其中的关键字,找出他想表达的真正意思,而当黄忠把这几字挑出来再次组合之后,眼中立刻露出了了惊喜之色,对一旁的朱皓说道:“我们援军来了,徐盛已经进入了豫章境内,但听闻九江军围城,所以询问接下来他该如何行动?”
朱皓大喜,连忙问:“徐盛,他带来多少军队?”他还是头一次听说徐盛的名字,毕竟在刘澜帐下,真正名气大的也就那么几个人,他所知道的也不过就是关羽、张飞、赵云这几名声在外的当时名将,其他的将领则就很难了解了。
“五千人。”
朱皓的脸色瞬间起了变化,之前的激动更是一扫而光,这五千人能起到什么作用?可是他也明白,毕竟是援军到了,有着五千人,更能确保南昌的安全了。
他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然后对黄忠说,道:“叔父,徐盛你打算怎么安排?是让他进入南昌协助我们还是……”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汉龙骑】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九百四十二章 寿春之战(223)〗地址https://wap.xbqg9.net/20/20104/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