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窗事发(2/3)

小动作也一定要搞。官场之中,人走茶凉是定律,茶凉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那些当面叫爹娘背后白眼狼,当面叫哥哥背后摸家伙的人,偏偏这类人还不是一个小数目,因此有很多领导,到了晚年退下来之后大叫后悔,正是未能看清这样一些人,被一时的恭敬迷惑。将其提拔到了重要岗位。就像那被写进党章中的林副统帅。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一次周书明也算是看清楚了詹继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至于梁先学,这就更让周书明心痛,如果梁先学跟他的时间不长,他倒也没什么,可恰恰相反的是梁先学在他身边工作了好几年,而跟了自己这么久在自己还在任上就背叛了自己,幸亏这样的背叛还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不管如何这一点很值得自己反省。

来自对手的枪林弹雨固然厉害。但远不及来自内部,特别是亲近之人的伤害来得可怕,内部的亲近之人了解自己,而且自己又没有任何的防备,背后给自己一枪,到时候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本来出现了这样的事情梁先学是要滚蛋,滚得越远越好。

可是周书明稍微冷静一点之后却知道,梁先学现在是不能滚蛋――因为詹继东,也更因为他自己。

周书明很清楚贝湖眼下的局面对他来讲很不利,这个时候如果詹继东因此又和他完全闹翻。那对于他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

突然一下动梁先学显然会让外界猜忌,这样的丑闻要是传了出去。恐怕也会让他沦为千古笑柄了、

这两人做了这档子勾当他却不能动这两人,对于周书明来讲,这简直比吞下两只苍蝇还要让他难受。

可是这事还是得忍!

官场要诀之一,就是要能忍,仅仅只是像韩信一样,能忍胯下之辱,那是远远不够的。韩信就因为小忍而不能大忍,最终被刘邦给灭了,身在体制中,绝对需要大忍,就算人家将刀架在了脖子上,该忍的,还得忍,必须要忍到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契机再来收拾这两人,在这之前还得稳住这两人……

詹继东在京城呆的时间越多,接触京城的各方人物越多,见识得越多,很多事情也就越是有了想法,对于自己原来的一些坚持,他自己都觉得很傻。就比拿帽子换钱这种事,在如今的官场,要看怎么说了。

某个人,明明是要提拔的,他给你送了点小小的礼品,你也收了,算不算拿帽子换钱?就算事前不送,事后,也是要送的。那看起来就不像是拿帽子换钱,而是人情来往。可实际上,假若你手里没有抓着一堆的官帽子,哪个和你有人情?又哪个愿意和你来往?

事实上,哪一顶官帽子的产生,又不是拉动了一堆金钱在滚动?这个不拿那个不拿,总会有人拿的。每次大的人事变动,其实也就是常委们在分果果,你几颗我几颗。

说得好听点,这些要提拔的都是难得的人才,符合提拔任用干部的标准。问题在于,帽子就只有那么几顶,符合提拔标准的人却有很多。僧多肉少,永远是官场常态。而帽子又分散在各个常委的手中,某些人要去争取那极其有限的名额,怎么办?

自然就得拿钱去买了。区别只是直接买和变相买,完全不需要掏钱送物的,大概只有三类情况,一是此人所干出的政绩,足以封住所有人的口,不提拔此人,更高层的领导可能认为你这个班子有眼无珠,如此人才都看不到。

另一种是你和某个领导的交情极其深厚,已经深到了只需要感情而不需要任何润滑剂的程d。

还有一类就是背景极为深厚的,就像陆政东那样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背景极其深厚的。

除此之外,领导既不是爹也不是妈,凭什么平白无故的将含金量十足的帽子戴到你的头上?领导又不是傻子。

既然他现在这三条都不占,那也只有这样一条路,那就是该“润滑”的还是要润滑,至于资金来源,他也可以照此办理,当然这样的钱他是绝对不会去收的,而是学习京城里那些人物那般操作,这样即便是万一查起来,也问题不大……

怀揣着这样的心思,詹继东终于回到了贝湖。

让詹继东没想到的是,他才刚到到西原,周书明就召见他了。

周书明直接走到詹继东面前,握住了他的手,颇动感情地说:

“继东,看你回来,那说明身体没任何问题,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谁都知道领导生病,什么时候生病那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他为什么“生病”,詹继东不相信周书明不清楚,但看周书明那神情还以为他是真的有什么地方不舒服才到京城去“检查”的,看着周书明似乎是发自心底里的关切,詹继东也还是有点小感动,忙道:

“托书记的福,检查了一下,没什么问题所以就回来了。”

周书明点点头:

“恩,那就好,我想也是因为前段时间你压力很大的缘故,有些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得向前看,现在省里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你这一走,我可真是有些忙不过来的感觉,你身体没事,可得要多挑挑担子,多替我分担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之政道风流】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一十八章 东窗事发〗地址https://wap.xbqg9.net/2/275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