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62)阅兵(1/3)
二月初三,东元帝五十圣寿(泡&am;书&am;)
依照中原“男不庆九女不庆十”的古礼,东元帝今年满五旬实岁,礼部禀宰相公廨之命,早在去年年中就传书告示天下,号召各路州县要大张旗鼓“共为天子寿”后来又有燕山渤海两个卫镇连败突竭茨,郑国公孙复踏破黑水城,越国公郭表大掠突竭茨祖庭,几番大捷顿时军民齐齐振奋这些不仅是立朝以来罕见罕有的大胜仗,是在东元皇帝的“治武功”上浓墨重彩地添了一笔这不仅是东元帝的帝王功业,也是朝中武百官的光彩,因此去年十一月吏部侍郎薛寻作了一篇洋洋洒洒的颂君赋,提出不仅要把天子寿诞办得气派排场,还要献俘阙下掖门阅兵,登时就获得朝堂上下朝野内外的一致嘉许靠着这两条建议,薛寻为自己博得一个“干练能臣”的美名,在六部里的声望也是日渐高涨据说,他很有可能要接替请辞还乡的董铨出任门下侍中至于原本最有希望成为门下侍中的户部左侍郎叶巡,因为这家伙以前得罪了不少人,又在正旦大朝会上有大放厥辞的嫌疑,高升一步成了华殿大士之后便被派去渤海卫劳军可户部是六部里非常重要的衙门,叶巡不在,部里的很多事务都不能得到及时的处置,为了保障政务畅通,朝廷在年后就很快地任命了的户部左侍郎这就是说,在今后很的一段时间里,叶巡再也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对朝中事务指手画脚,而只是挂个大士的虚衔在京城混日子再考虑到叶巡糟糕的人缘,即便是最乐观的人也不会相信他还有机会东山再起是的,他的仕途已经完蛋了
薛寻成了能臣,礼部却因为他的两条建议忙得四脚朝天不管是“献俘阙下”还是“掖门阅兵”,都是朝廷重典,本身就容不得丁点的疏漏差错何况当日还是圣君寿诞,天子要率同武重臣并后宫嫔妃皇子皇女及外藩属国在皇城上观礼,要是不留神出点疏忽贻笑了大方,天家颜面何在,天朝威仪何存?掖门阅兵还好办,参加过十多年前的京师大演武的将领老兵多有,兵部也有当时旧档可以参考照搬但上一次“献俘阙下”是在七十三年前,献的俘虏也是渤海卫抓的一个扶余人大头领和百十名番卒,如何能与这次俘获的十数名突竭茨王族贼酋和近万贼虏相比?就在礼部上下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出主意说,既然本朝旧制不合用,史书上记载的前唐旧例又语焉不详,干脆就以史书上那一鳞半爪的历朝历代献俘记录为原本,重修订一番规矩制度这个办法被礼部报到宰相公廨之后,立刻就得到宰相们的支持宰相公廨知会兵部和藩属院,派出干员能吏帮忙礼部连夜搞出一套制度,名之曰《大赵世俘令》,然后建卷归档
有《世俘令》为准,后面的事情就容易多了到二月初三卯时百官齐聚大成宫为天子寿时,早就接到平原府告示的京师百姓纷纷开门撒水扫地,张灯结彩扯旗扬幡从皇城大庆门到内城朱雀门再及外城南薰门的御道两侧,不管是商户店铺还是住家人户,家家户户都在门前设立香案,案上青烟缭绕,房前绢带垂立,一朵朵绯绸结起的粉花牵屋连檐,宛如两条蜿蜒游腾的粉红龙一般,从南薰门迤俪北去直至皇城前御街尽头的庄严华表天子五秩寿诞、献俘阙下、掖门阅兵,不管哪一样都是数十载也难得一见的隆重盛典,因此天光刚刚放亮,城内城外的百姓就拖家带口地从四面八方涌到十里天街两旁因为参加掖门阅兵的各支军旅在前一晚便已经驻扎在朱雀门外的几座军营里,显而易见,他们整队受阅也是从朱雀门出发,所以从此处向北,一路是挤得人山人海,到处都是瞧热闹看希奇的人
巳时正刻的景阳钟响过,二十四骑快马从皇城出来,马背上的金甲武士擎着赤旗奔腾而过,守在天街两侧的平原将军衙门的兵士便开始布置关防,十步一岗二十步一哨,将校士卒个个杵着矛扶着腰刀岔腿傲然矗立,三通禁鼓声息,就再不许人在御街上纵横来去原本沸反盈天的人声顿时就是一滞也有些老人有见识,告诉那些只顾哈着嘴张着眼瞧热闹的人说,时下离阅兵的时辰还早;要等到皇城里鼓乐大作颂歌齐起时节,圣君天子登上城头,各支军旅才会依次进城受阅也有些早早守侯在道边酒楼歌阁中的官宦子弟消息灵通,引用《世俘令》里的律令给旁人解释,要到午正时牌日正当顶,才会“献俘阙下”……
也正如他们所说,午时正刻刚到,皇城内的景阳钟和掖门前的东西鼓楼钟鼓齐鸣,皇城内也是鼓乐声大作,就是那么一瞬间,大庆门上的城楼两边刷地竖起四十五杆赤色描金大纛,上面金灿灿亮晃晃地绣着龙、凤、麒、麟、狮、虎、豹……城楼前撑起一顶赤面铜柄九龙伞,伞下影影绰绰地似乎有个人也不知是哪个人起的头,眨眼间簇拥在掖门前华表外御街两侧同声高呼“万岁”这声音就似山呼海啸一般掠地卷过,霎时间从北到南,不管是内城还是外城,处处都是欢呼高唱就在这声彻云霄的欢呼中,左右掖门大开,六千盔明甲亮的禁军分作十二队,高挑着旗帜鱼贯而出,各依着位置在皇城前围簇成前后两个的矩阵此刻太阳即将当顶,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城楼上的赤瓦、城墙上的方砖、军士们手里的铁甲、矛、直刀、雕弓、画盾……到处都是光闪闪亮铮铮,随着刀枪摇摆人走影动,炽光耀点此起彼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陌上行】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一章(62)阅兵〗地址https://wap.xbqg9.net/2/243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