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码头与杂货铺(1/3)
让张迪他们毕业进入农堂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张迪比张娟、张扬多了一年的知识,基础就要比他们牢固多了,虽然比他们要小一岁。算起来都是后世小生的水平,只是在农上面见得多,基础扎实一点。可是就算是他们九个人全部加入,农堂也才只有十六个人。
这十六个人将对水稻和小麦的生环境以及育种进行观察和实验,指导其他生和村民改进农业技术,恐怕也只是打一个基础。新来的孩子中虽然也有年满十五岁的,但是他们只是只认识几个字的盲,张春让他们至少三年后才能毕业转入农堂。也就是说,按照这样的速度,一直要等到七年后,当初从四岁还是习,现在八岁的孩子毕业时,张春才有可能得到具有高中化程度的生。
在这之前的生基本上算是拔苗助了。
张迪他们的工作,主要是观察和记录,是为了后来的人们做准备。
张春准备在几年后,在农堂的基础上,成立农研所。所以对农堂进一步进行了改建,两座三层砖混木楼。一栋是宿舍楼,一栋是教楼,里面有教室和标本室,因为还需要习其他的知识,所以也有一间“术厅”。另外专门建了一个图书室,将所有关于农的书籍全部搬到了图书室,让张娟他们自行查阅和习,同时要求张娟他们把自己观察进行完整的记录,然后交给张春进行审阅和修改后作为基础资料,用来以后编写教材。
在卫生院基础上扩建的医堂,实际上也在做同样的事情,医堂前面是卫生院,有治疗室、手术室、药房,后院也是两栋小楼,格局与农研所差不多,主要用来习和研究。不过卫生院人少得多。
张秀她们做不了辩证施治,但是也在做中草药的采集,绘图,药性记录,生环境观察,以及搜集整理宁伯每一次的处方和医案。宁伯每一次都进行详细的讲解,并把自己的医书全部搬到了卫生院。只是宁伯是潜江人,年纪也大了,他明年就要会老家去了。
卫生院的张秀带了两个姐妹直接搬到了农堂,她原本就在调查中草药,加上她习了舆图,地图的绘制工作就是她完成的,她想完成农作物和植物分布图。所以跑到了农堂。测绘用的自制小平板,这位大姐用得很溜,绘画基本功也非常好,配合农堂的进行植物调查,意义重大。
算起来医堂的书籍要多很多。农堂除了基本的进化论、生物读本、一些分类基础书籍以外,书籍很少。但是医院的本草纲目等医药书对于农业的借鉴作用非常明显。农堂和医堂之间的交流必不可少。
而农堂张春的讲稿最多,只是张春的讲稿都是拉拉杂杂,并不系统。除了有些很具体的讲稿,比如农家肥的制作原理、农家肥发酵原理与细菌生环境、物种的选育与优化、水稻种植和水肥管理、稻田生物种群和生物防治、水生生物种群与环境等等。其实这些内容,张春也只是随口道来,提出概念的多,实际内容不够,需要农堂进行补充。因为这些知识都与农业有关,和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喜欢这门课程的人非常多。还在张家大院启蒙的孩子中,大部分可能都要走向这条路。不过农业不仅是种植业,农林牧渔的农业观念张春也讲。但是张春一直强调生态的平衡,不是太愿意在北广湖进行人工养殖,连养殖业也限定在一定的规模,除了食用以外,主要为了满足农家肥的制作。反而在湖口到北广河两岸进行了种草种树搞绿化,空气和水环境是张春一直在念叨的事情,后世的教训太深刻了。
工堂的化和机械、电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因为人数少,年纪都很小,所以让他们继续跟着胡登平继续习。
1901年,俄国人强占了东三省,老佛爷要新政,张之洞的新政推行下来。不过依然没有打动顾明的心。
清政府向列强赔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难道不是军阀们向列强献上的投名状?田赋直接翻了两番,受苦的是老百姓。商税翻的更多,但是商人有钱,不在乎哪一点。小商人除外,商界开始整合,大鱼吃小鱼,小鱼只有死路一条。
张春知道这还不止,因为最高清政府的税收翻了十倍,也就是说明年也许还会翻一翻。朝廷要享乐,要赔款,各地的新军要组建,这都要银子。
当然实际税收那是看看再说,因为这些税都是各家族,各保里自己去钱粮柜报。
比如张春在竹皮山交易是一千一百亩,但是田契上只写了水田两百亩,袁芳实测出来水田有三百九十四亩。竹皮山山地加丘陵一共有小八千亩。与张家堡和牛头山的一万多亩小不了多少。
张家岭在官府注册,只算水田,一共只有一千亩。实际现在水田近四千亩,旱田近一千亩。
这些土地,官府不是不知道,而是官员要钱。张春每年都要给县主薄至少五十两银子。至于他怎么分,就是官场默认的规矩了。
张春接受竹皮山后,不算自己用和储备的粮食。全部收入了一千八百多两银子。张家堡的生活与建设基本都是自给自足,所以除了孩子们读书,食盐,少量的煤油和西药需要银子,但是挡不住人多啊,直接花进去了一千二百两,其它的全部还给了张凤兰。这还是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农业中华】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三章 码头与杂货铺〗地址https://wap.xbqg9.net/2/23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