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战略(2/3)

的那个亲兵雷长风提过几次。两人互相抱了抱拳,算是打过了招呼。

正在此时,李玄疏的目光越过人群朝他望来。本就安静的军议帐中响起了一片齐刷刷的铠甲晃动的声音,正是众人随着李玄疏的目光也朝自己看过来。

“秦川,听昭然说你也学过些兵法,不知道你对这次的战局有什么看法。”李玄疏的声音依旧是那么缓缓婉转,不急不躁。

被方才陛下和秦可籍那番战略分析所吸引过去的众人的注意力此时才想起大堂之上还有这么一位主儿。秦川在九叶城救宁国郡主脱险,又在前两天以一把长枪破了漠北人的偷袭,也算是护驾有功。如今听陛下方才的话语,他似乎好像还有领兵之才。毕竟宁国郡主李昭然是何许人也,他说秦川学过兵法,那自然言下之意就是借陛下之口来告诉众人:秦川的兵法确实学得不错,已经胜过你们大多数人了。

在场的将领有戍过边的,有征过南方的,有……。论资历,他只是一个才当兵一个来月的新兵。所以众人看他的目光也渐渐变了,有些带着羡慕,以为他是仗着武功好,两次护驾有功才在这军议帐中有了一席之地。有些则带着嫉妒,嫉妒他一个新兵蛋子怎么就碰上这么好的立功机会,让一个毫无资历的人跟自己这些半辈子都在军营中摸排滚打的人坐在了同一屋檐下。

秦川没有理会那些目光,站起身来朝李玄疏行了君臣之礼道:“下官以为,此次战略的重点,既不在玄关,也不在费城潜龙渡。”

李玄疏眉头一挑道:“哦,那朕倒要听听,你有何高见?”

他话方一落音,右路军将领孔方便跳了出来道:“陛下,此次战局,事关大胤百年根基。切莫听小子乱言。”言语中愤慨之意毫无遮拦。

李玄疏微微笑了笑道:“孔将军莫急,虽然你同秦老将军分析了出了此次战略的重点和应对之策,但也不妨听听不一样的声音。广纳忠言嘛?”他一番息事宁人的话让孔方愤愤地坐回了位置上,一双眼瞪得老大,仿佛胸中闷未消。

秦川闻言也心下了然,这对敌之策怕大部分都是这孔将军出的,虽然此时由秦老将军来上奏圣听。但次对敌之策真正实施,挨过了这场战争,依照秦可籍淡泊名利的个性,这份最大的功劳恐怕多是会落在他头上。这也是他为什么对秦川的话反对得如此激烈的原因。

但他依旧不动声色,对着高高在上的李玄疏又一拱手道:“臣以为,此次战略的重点还在漠北金城。”

此言一出,四下哗然,就连淡定若李玄疏也面露不解之色。望着秦川,似乎在等他一个合理的理由。

金城,漠北的圣城。在座之人都听说过金城,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方向,但具体金城的位置在何处,却无一人知道。更别说亲眼见过了。

传说这座城是当年统一漠北的那位英雄所建,长宽各五十里,城墙高两丈。城市最中心的广场上有阿莫神的雕像,是漠北历代约盟的盟城。漠北的盟约也是那位英雄传承下来的规矩,说是但凡遇到天灾或是入侵,漠北各族部可发盟书,相约在金城会盟,推举盟主。而盟主不仅有权利命令各族部,也有义务带领各族部走出困境,延续部落的繁衍。

秦川没有再理会众人惊奇的目光和低低的议论声,微微低着头道:“兵法云:最好的防守就进攻。漠北人为甚麽能聚在一起?不是天灾,不是外敌入侵,而是信仰,对他们那位大英雄和阿莫神的信仰。”

“想当年,漠北四十七部乱战之时,整个草原上也只有金城方圆十里之内没有动过干戈。那时鲜血几乎染尽了漠北的每一棵秋草,但却也没见任何两族人在金城附近动过手的。这足以证明金城在漠北人心中的神圣。倘若大胤的王师此时兵临金城城下,那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围点打援,只是这个点围得比较远而已。”

话音刚顿,李玄疏的眼神亮了亮。

孔方正想说话,不料左军将领王伦却站了起来道:“异想天开。竖子匹夫以为读过两本兵书便不知天高地厚。且不说金城的具体位置我们不清楚,就算知道了金城的具体位置,也做到了兵临城下,你就怎能断定烈真那老匹夫会回师救援。”

一石激起千层浪,虽然李玄疏还保留了一丝看法,但依旧不能阻止四周的将领对秦川的分析一片指责之声。

秦川望了一眼正对自己的李玄疏,却没有从他的神色中发现对自己的分析的否定。所以他清了清嗓子又道:“据传此次漠北二十五部会盟,其中有很多部落内部矛盾很严重。白毛风虽然刮得厉害,但那些实力强大的部落还是有很多粮食存储,熬过这个冬天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而且那些大的部族对于苏门烈真这个盟主重用自己的几个儿子非常不满。若是金城被围,我料定那几个大的部落定然会回援。到时候就算烈真真狠心不回去,那么他手下也没有什么兵马可用了。若是战场上再输给大胤了,他也没有脸面再回漠北去。所以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能掂量得清楚。”

“那说到底只是你的推测。若是漠北人铁了心不回援呢?又或者说雄才大略如烈真之辈将那几个大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浮沉录】最新更新章节〖第三十二章 战略〗地址https://wap.xbqg9.net/2/21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