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逃亡(1/2)
周围是无尽的黑暗,连稀疏的灯火,都见不到一两盏。
老者不明白,为何走在前方的那个少年,行得如此缓慢,好似,根本不怕有人追上。虽说,他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武功大进,但帝都之中,却不乏高手。
想到流风侯许开,以及同虚道人之辈,老者的眼角忍不住一阵抽动。
风吹起,云渐开。
繁星透过云层,在天空中交替闪烁。老者张开双臂,拼命地呼吸着。这外面的空气,当真是新鲜而自由。他仿佛要将这十几年来所欠缺的岁月,所欠缺的空气,一次性呼吸个够。
走了一段,老者体力渐渐不支,他赫然发现,这是条陡峭的山路。
老者抬头望去,一座孤山耸立在眼前,虽然不似太泽或闻缺那般巍峨。但树影婆薮,山风轻抚,别有一番清秀的滋味。
孤云山,是帝都附近的最高所在。
老者和龙阳一路走着,时间仿佛过了好久,两人才爬上了半山腰。
山风越发强烈起来,让关了十几年的老者那瘦弱的身躯,在风中都有些瑟瑟发抖。龙阳似乎发现了这一点,脱下了外衣,给老者披上。
转身朝山脚下的那座雄伟的城池望去,赫然发现,皇宫方向,已经燃起了无数火把。片刻之后,那些火把,分别朝洛川的四个方向分散而去,看来,宫中已然得到了自己逃亡的消息。
老者不知道眼前的少年为什么要上这孤云山来,这山是座孤山,方圆不过几十里。虽然最高处倒有些险处,但比之太泽闻缺来说,端的是小巫见大巫。
倒是山顶的孤云禅院中,有几位佛法高深之人。十几年前,有人在此算过一卦,颇为灵验。
孤云山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它紧邻帝都洛川,那孤云禅院的后山,更有一方奇石,唤作:观云台。每逢季节交替之时,孤云山的顶峰便会被笼罩在茫茫云气之中。唯独这方可容数十人站立的观云台,不知为何,青苔不生,云气不沾。
四方火把已然汇聚,从北边而来。看来当是那被打晕的城门守卫已然清醒。数不清的火把,却也透不过夜色的浓重,星星点点,与天山的繁星,相映成辉。
老者与龙阳在观云台边坐下,眼前便是万丈深渊。
“少年,你为何来此?”老者眺望着似乎触手可及的繁星道。
龙阳沉默了一会儿,想起那个风华绝代的身影:“有人曾跟我说过,想来这孤云山的观云台,看上一眼。”
孤云禅院飞筑的檐角,在他们身后远远的地方形成背景。檐角上挂着八宝铃,迎着风,叮当作响。
老者听了一阵铃声道:“想必你也是伤心人吧?”
龙阳没有做声,老者也没有做声。只是,他摸了摸天灵盖上那一点微微的凸起,心中闪过了一丝担忧。
丑时,乾清宫,灯火通明。
照理来说,此时正是天子在某位贵妃的被窝中,沉沉入睡的时刻。但李玄疏此时却穿戴整齐,坐在九级金色玄梯上面的龙椅之中,面色憔悴而愤怒。
张头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你确定那少年喝完了整壶毒酒么?”威严的声音传来。
张头心中一惊,这可是皇宫之中,自己说话概要十分小心才是。不然,随时都有掉脑袋的危险。
他不敢抬头,声音颤抖道:“回陛下,老朽不敢有虚言,确实有好几人见到那少年喝完了整壶毒酒。”
李玄疏面沉如水,不再言语。
同虚道人此时凑过来,竖掌行礼:“陛下,那人,也跑了。”
李玄疏虎躯一震,过了半晌道:“调兵部尚书接管禁军,出城搜捕。”
张头很庆幸今日脑袋没有搬家,他浑浑噩噩地从皇宫中出来,连自己是怎么回到天牢都不记得了。
他赫然抬头,只见墙壁上八个醒目的大字清晰无比。周围火把通明,一队队巡逻的侍卫交替而过,竟是寻常的三倍之多。
他推开了平素在他眼中很是无奇的门,老赵等人正一脸焦急地坐在那间小房间中。众人同时抬头看见了安然无恙走进来的张头,心中都舒了一口气。
“怎么样?陛下怎么说?”老赵焦急地问道。
张头稍微走进去了一些,看了看大门打开后面的那天漆黑而幽静的甬道,过了半晌才道:“此间之事,不是你我能言语的。从今日起,最好对此事不言一语。”他目光深沉,语气严肃,让众人都感觉一阵心慌。
但毕竟他是这厢的牢头,说起话来,还是有一定的威信。众人噤若寒蝉,当下都闭口不语。
李玄疏颓然坐在龙椅之上,整个乾清宫大殿里没有一个内侍,只有同虚道人站在微黄的烛光下,身影修长。
“道长,你说这是怎么回事?”他的声音听起来很是疲惫。
同虚道人唱了声无量寿佛道:“陛下,你可曾还记得,贫道曾对你说过,在那龙幽洞中,亲眼看见龙阳掉入了岩浆之中。但他却能不死,而且还回来了。如今看来,想必《长生卷》已落入他手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浮沉录】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二章 逃亡〗地址https://wap.xbqg9.net/2/2126/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