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回 白眼眉决战狼王 徐世珍巧得宝鼎(2/3)

千只野狼,现在已经没有狩猎之心了。来到水边,蹲下身子,用手捧了一捧清水,喝了一口,“啊,好甜美啊,爽!”又捧了几捧水洗了把脸。徐世珍正当要起身要走的时候,忽然目光一凝,发现水底有件黑乎乎的东西,陷在淤泥里,只露出一角在水里,一看就知道是件金属制品。

徐世珍好奇心起,迈步趟入水中,几步来在近前,一哈腰抓住那件东西,用力往上一掀,没有掀动。徐世珍双膀较力“诶——!”“扑哧!”“哗啦——!”掀起一角,徐世珍仔细观看,原来是一只大鼎,露在外边的是一只鼎足。徐世珍从百宝囊中拿出一根绳子,挽了个扣儿,拽了拽,确定已经拴牢固了。转身回到岸上,把绳子一头搭在肩上,用力往上拉。徐世珍双膀一晃有千钧之力,用肩头往上拉,这力量又大了许多,但是水里的这个大鼎也太重了,徐世珍每踏出一步都会在草地上留下深深的脚印。

猛得身上一轻,徐世珍往前快走几步,不一会儿就把这只鼎拉上岸来。徐世珍回头一看,愣在了那儿,久久没有动地方。“好大一只铁鼎!”这是一只四足双耳方鼎,每只足有房梁粗细,巨鼎通高十丈有余,长与宽一样,都有十几丈长,大鼎厚里下能有一尺五寸。鼎上沾满了渍泥,看不清刻了些什么,但是却能断定是只铁鼎,放着黑油油的光芒,隐约间有一股洪荒气息扑面而来。如此巨大的鼎,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徐世珍取来湖泊之水将巨鼎上的渍泥洗净,徐世珍惊呆了,一股浓烈的洪荒气息扑面而来,刚才的那种感觉更加真实,更加强烈。太壮观了——巨鼎最上边刻着九条神龙,首尾相接,形容神态各异,但都是五爪金龙,九条神龙正好围绕巨鼎一圈。九条神龙代表九州,象征中国神州大地。神龙下边则是刻着一幅幅历史事件:从盘古开天到筑巢而居,从三皇治世到五帝定伦,从夏商周到秦王朝。四只脚上分别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四方。这真是夺天地之造化,揽日月之光辉,聚宇宙之真秀,接万象之灵气。鬼斧神工,浑然天成。

巨鼎乃是秦始皇赢政所造。相传大禹青铜鼎,在战国时期不知去向。秦始皇横扫**,平定八荒,收服宇内,一统天下。为显示其盖世奇功,效仿大禹王命人铸一口巨鼎,以镇天下气运。根据研究,铁器制作始于春秋末期,战国时期已经非常普遍,到了秦朝时期,铁器已经取代了铜器成为主要的劳动工具,铁制农具被普遍使用,中国真正进入了铁器时代。秦始皇集天地之精铁,命人铸造巨大的铁鼎,号称“始皇神鼎”,以彰显其皇帝神权。

“这巨鼎也太大点儿了,要是能点就好了”徐世珍看着这巨大的神鼎自言自语地道。

徐世珍万万没有想到,这只神鼎居然金光大放,然后缩了一圈。刚才有十几丈长,十丈多高,而现在只有四五丈宽了,不足五丈高了。徐世珍大喜,继续道,“再点儿!”果然,巨鼎又了一号,只有长宽只有一丈左右,一丈多高了。“再矮点儿、再窄点儿!”一一下子变得只有一尺多宽,一尺来高,“再点儿才好嘛!”话音刚落,十余丈长宽,十丈多高的巨鼎现在只有拳头大,徐世珍大喜,一伸手轻松地把巨鼎攥在手中,“真好宝贝,好宝贝!哦,耶!”乐得手舞足蹈,这真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啊。

徐世珍拿着宝鼎,回到刚才的战场之上,把宝鼎放在地上,“大!大!大!”徐世珍把宝鼎变成五尺见方,近五尺高的样子,开始扒狼皮,将狼肉用金丝大环刀分成几段,扔入鼎中。日薄西山之时,徐世珍把所有的狼都剥皮后用刀截成几段扔进鼎中,也奇怪,就那么大个鼎,把三千五百余只野狼都放进去竟然还没有要满的迹象。徐世珍不禁感叹,真乃宝鼎也。

徐世珍将铁鼎托在掌中,再次来到湖泊旁,打算把宝鼎灌满水。徐世珍一把宝鼎放入水中,湖水犹如黄河决口一般,迅速地向鼎中汇聚,刹那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徐世珍看水已经把狼肉全部漂起来以后,才停止了灌水,这时他才发现湖水已经少了一半,已经有大片的湖泊已经露出地面,这一下子就灌了半湖的水,真是不可思议。徐世珍才不管三七二十一呢。上得岸来,找来一大堆干柴,又挖了许多的野菜,洗净之后一起放进宝鼎之中。这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天上繁星点点,明月当空。徐世珍就在湖边生起了火,开始煮狼肉吃。

过了好的长时间,狼肉终于煮好了,香气冲天。啊,太香了!香得让人忍不住要吃上几口,光闻这香气就知道它该有多香了。徐世珍用青龙剑插了一大块狼肉,咬了一口,又香又烂乎,真好吃,恐怕这天下的美味要属狼肉了吧,可是别人没有这个福分。徐世珍狼吞虎咽地一口气把这三千五百余只狼,以及大量的野菜和半湖水全部收入腹中。这顿饭吃得真爽,徐世珍这次总算是吃饱了,真是太好吃了,吃了还想再吃,令人回味无穷。

徐世珍吃饱喝足之后,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可是当他刚站起来就感觉到五脏六腑像火烧得一样疼痛难忍,豆粒大的汗珠顺着额角滴滴答答往下直淌。徐世珍心“不好!我命休矣!狼肉有毒!”徐世珍疼得满地打滚,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穿越之神剑惊天】最新更新章节〖第15回 白眼眉决战狼王 徐世珍巧得宝鼎〗地址https://wap.xbqg9.net/2/21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