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4 章(2/4)
乌兰县希里沟镇南,属民国遗址,1957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37米,东西宽97米。城墙夯土筑、基宽1。5—2米,顶部有女儿墙,置嘹望孔与射击孔。四角原有角楼,现存夯土台基。开南北二门,宽5米。为都兰县国民政府兵营。
位于都兰县香日德镇香日德农场,属清代遗迹,1959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300米。城墙夯土筑,高约10米,基宽约7米,顶宽约2米,夯土层厚约0。12米。
位于天峻县天棚乡鲁茫沟内,属唐代遗迹,198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处,总面积约22.1平方米,共79个画面。凿刻有马、牛、山羊、骆驼、猪、狼等动物图案。
位于都兰县香加乡东部,属唐代遗迹,198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画面长7米,宽4米,凿刻内容为鹿、羊、蛇、马、驴、鸡、太阳、“”字纹及汉藏文字。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主峰的格拉丹东冰峰西南侧的冰川,其海拔为6548米,分南北两条半弧形冰川。南北支冰川长分别为12。5公里、10。1公里;宽分别为16公里、1。3公里。冰川尾部有5公里和2公里长的冰塔林。冰川巨大晶莹,四周群峰壁立银装素裹、云遮雾饶。冰川融水成为万里长江第一河——沱沱河的原流,位于东经90。7′,北纬33。28′。属格尔木市辖区——唐古拉山区。长江源和黄河源、澜沧江源2000年被国家确定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的昆仑山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具有“万山之祖”的地位,是华夏儿女的寻祖地,也是神话传说的会聚中心和仙山圣地。
“德令哈”是蒙古语,意为“金色的世界”,建政于1988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教育、科技、文化中心,也是海西东部经济区中心。德令哈市辖3个街道、3个镇、1个乡总面积2。77万平方公里, 市区海拔2980米,截止2012年,人口近10万,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蒙古族为主体民族。德令哈市境内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6个品种、65个矿床,其中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在7亿吨以上,可利用价值较高。市区以南30公里的尕海湖,蕴藏着丰富的天然卤虫资源。2013年,德令哈市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9。6亿元。市区以西40公里的柯鲁克湖,盛产草鱼、鲤鱼、鲫鱼、闸蟹、虾等水产。境内有柏树山、黑石山水库、“外星人遗址”、怀头他拉岩画、“褡裢湖”等旅游景点。
在德令哈市境内山川湖盆兼有、草场农田密布。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古羌人就在这块风水宝地上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公元7世纪,雅砻河谷崛起的吐蕃王朝逐步统一整个青藏高原,伴随着着与唐王朝的联姻、战争等大批吐蕃人迁入今海西各地,成为了海西藏族最主要的来源。而在公元13-17世纪陆续有蒙古人从新疆、内蒙等地移民到此地,是游牧民族放牧耕作的美丽家园。1988年4月,经国院批准,德令哈市撤镇建市,德令哈的发展从此又翻开了新的一页。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辛勤努力,一座高原新城巍然屹立于八百里瀚海戈壁上。该市下辖蓄集、郭里木、宗务隆、戈壁、怀头他拉5个乡,全市总人口将近7万,共有19个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7%,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兄弟民族团结和睦、携手共进,正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这个民族大家庭光辉的蓝图。
喇家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遗址内分布着许多史前时期与青铜时代的古文化遗址,诸如从庙底沟时期、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到辛店文化等多种类型,其中以齐家文化遗址分布最多最广。 遗址中心区外围有一条壕沟,沟宽10米、深3~4米,沟环绕成长方形,长600米、宽200米,其内有成排的半地穴房址。己发掘3座的地面、四壁用白灰抹平,正中一个圆形灶坑,房内有2~14人,曲肢,有的怀中抱小孩。房内还出土陶、石、玉器及玉器半成品、玉料等。还发现了壁炉、广场、玉器等大量揭示史前文明的线索与文物。
这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珍贵文物,对于研究西北地区先民的居住环境、玉文化的发展、4000年前中国的灾难现象和探讨史前文明历程具有重要价值。 喇家遗址的聚落布局以及发现的丰富的文化遗物,对研究齐家文化的社会形态乃至中国文明的起源等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图是2002年11月22日在青海喇家遗址拍摄的出土时的面条。根据有关专家的鉴定分析,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状遗存是小米做成的面条。由于喇家遗址的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这是迄今最早的面条遗存。青海民和喇家遗址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灾难遗址。2002年发掘中,在20号房址地面出土了一碗面条状遗物。据发掘该探方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蔡林海介绍,当时出土时,红陶碗倒扣于地面上,碗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之绝代武神】最新更新章节〖第 484 章〗地址https://wap.xbqg9.net/19/19976/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