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东山——好一片世外桃园(1/3)
把艺汇演的事安排好了以后,林源又想起了那次东山之行。1;912;;5991;4;;1;19;19;19;;6;1;5;5;1;8;1;21;;6;1;9;11;09;;
那次到东山头村调研,村支部书记潘振业带他到东山上转了一会儿,但由于时间关系,并没有转太多地方。虽没有转太多地方,可美丽的东山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那次东山之行后,林源对东山便一直念念不忘,总想着找个时间再去好好的转一圈。不觉间,又过去了半个多月了,这几天不太忙,正是去消遣的好时候。
他便直接去找林业站长潘振林。
上次和潘振林同车回镇上,两人很是谈的来,对于东山,镇上没有人比潘振林更熟。有他陪着,不但可以欣赏到东山美丽的风景,还可以对东山的各种情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听林源想去东山,潘振林很热情,放下手头的工作就跟他走。
林源先到镇党政办公室要了车。作为排名第四的党委副书记,林源用车基本上还是有保证的。
柴山镇是2000年合乡并镇时由两个乡镇合并而成,虽是山区乡镇,但却是一个大乡镇。两个乡镇合并时车自然也合并在了一块儿。目前镇上共有七辆车,其中四辆车,三辆面包。林源虽没有明确专车,但办公室刘主任基本上每次都是给他安排刘的车。
刘的车是一辆黑色普桑,档次虽不高,性能却还不错,爬山越岭,很是赶趟儿。
三人仍是从东山头村外开始进山,不过路线却不是上次那条。上一次那条路虽然也不是人为专门整修的,但一看就知道村民经常走。这一次走的简直都不能算是一条路,只有被踩倒的野草显示这里有人走过。
顺着这条弯弯曲曲的羊肠道,三人不一会就爬到了山坡上。
东山虽然连绵不断,但实际上并不高,山势也不陡,很多地方甚至可以归为丘陵地,所以爬起来很轻松。
和上一次又不同,潘振林这次领林源看的基本都是平常人们很少去的茂密林区,视线所及,到处都是郁郁葱葱,很多地方树林密的完全可以用遮天蔽日来形容。
到柴山工作之前,林源真没有想到柴源的山区会绿化的这么好。
在北京上学时学校曾经组织他们到八达岭一带植过一个星期的树,他记得当时八达岭那一带的山上全部是光秃秃的,除了低矮的灌木外只有野草,根本就没有什么树。后来他在其它地方也见过很多山,也都是光秃秃的。于是他就以为北方的山都是光秃秃的。降雨少,山上又存不住水,没有水,怎么能有树?可是自从上次登了东山后,他已经维持了十多年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原来,青山绿水、满目葱绿并不只是南方的专利,北方完全也是可以做到的呀。
望着这满山的葱绿,林源不由得和潘振林开玩笑道:“老潘,你们是怎么管理的这山上,怎么和南方似的,是不是咱镇上把所有精力都用到山体绿化上了?”
潘振林微微一笑,感慨万千地道:“之所以有这个成果,全归功于柴山的老百姓几十年的努力呀!山上缺水,为了蓄水保绿,当地的老百姓自发出钱出力,几十年的时间里修建起了几十座塘坝,大干的那些年,那真是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就下手。咱们今天看到的这满山绿色,是当地的老百姓用几十年的努力才换来的呀!”
潘振林对每一片山林都很熟悉,领着林源山前山后的到处转,边走边讲,林源跟在他的后面,边看边听。司机刘虽然是柴山人,可这片山上来的次数也并不多,因此也是兴趣盎然。
除了讲所看到的林木的特点及分布范围外,潘振林讲的最多的是当年群众如何治山治水,绿化荒山的故事。
通过潘振林的讲述,林源真的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他知道这满山的翠绿肯定不是很容易就能得来的,因为他也是北方人,见过太多的荒山,知道让荒山披绿的难度。可是,他没有想到,这满山的绿色,得来的过程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困难的多。看着半山腰里的塘坝和里面绿莹莹的水,林源真的很难想象那是人们用肩挑人扛的原始方法干出来的,是父辈们用钢钎大锤手工打眼儿、用自制的硝铵锯末土炸药炸出来的,是老少爷们儿们背着煎饼咸菜,用数百个日夜硬磨出来的。
“创业难,守业也不容易啊!”
潘振林又无奈地感叹道:“山虽然绿化起来了,可管理维护起来也不轻松。咱们这儿冬春两季干燥多风,所植树木又多是耐旱但易的油松,很容易引发山林火灾,一旦着起来,烧掉几百亩是很容易的事。毁树容易种树难,老少爷们儿们几十年心血才浇灌出来的山林,一旦爆发山火,一天的时间就能烧成灰烬。”
听着潘站长的话,看着满眼的葱绿,林源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压力。
虽然按领导分工来讲他并不分管森林防火,但作为镇党委领导成员之一,他觉得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好这些山林,这可是父辈们用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呀!更何况,他又是如此的喜欢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这片火热的土地】最新更新章节〖二十三、东山——好一片世外桃园〗地址https://wap.xbqg9.net/19/1929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