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村——东山关(1)(1/2)

ps:想听到更多你们的声音,想收到更多你们的建议,现在就搜索微信公众号“qdread”并加关注,给《这片火热的土地》更多支持!

这天,陶桃带他来到了柴山最边上的一个村——东山关村。1;912;;5991;4;;1;19;19;19;;6;1;5;5;1;8;1;21;;6;1;9;11;09;;

“东山关村也是重点村吗?”林源有些疑惑。

陶桃一笑,“东山关村在经济方面并不拔尖儿,但它也算是重点村,很值得你去看一看,你肯定会感兴趣。”

“噢?这个村有什么特点?”陶桃的卖关子果然引起了林源的兴趣。

“这个村历史化比较厚重,我听别人你是个化人,带你去感受感受那儿历史的厚重。”陶桃具体负责宣传化工作,对各村的化背景都很熟悉,她带林源去东山关,主要是想让林源消遣一下。另外,她还有一个目的,她听林源下一步可能会分管宣传化工作,她想先带林源到东山关村感受一下柴山镇的化底蕴,提前激发他对宣传化工作的兴趣。她听他是个人,人对这些都感兴趣。

“噢?这个村有什么历史化遗迹吗?”林源的兴趣果然更加强烈。

“当然有,你去看看就知道了,包你喜欢。”陶桃继续卖关子。

“呵呵……”林源轻轻一笑,也没有再问。到乡镇上班已经有十多天了,在所有乡镇领导和普通机关干部中,他跟陶桃混的最熟。陶桃虽是女性,却性格直爽,为人泼辣,很是为林源所欣赏。跟陶桃在一块儿,林源也觉得心态很轻松,虽然陶桃是女性,林源却觉得她是一个不错的“哥们儿”。

东山关村果然引起了林源浓厚的兴趣,这果然是一个拥有厚重历史化底蕴的古老村庄。

村支部书记顾青山领着他们在一条古老的街道上一边浏览一边介绍,“这是一条千年古道,千百年来它一直是连接柴州和平州的唯一通道。这是一条官道,村东头曾经有一个驿站,驿站旁边有一个关口,名叫东山关。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应该是因为这个关口地处东山山口的原因。这座关口全部由青石砌成,现在仍然保持完好,是市里确定的重点保护物。关是因东山得名,村又以关得名。柴源县志记载,东山关建村是在明朝初期,因地处关口旁边并紧靠驿站得名东山关村。当时关口旁建有驿站,因为从平州方向过来的客商比较多,来到这儿后多数要在这儿驻足修整,因此驿站旁边还建有店铺和客栈。明朝初年的时候周围的一些人也搬过来定居,这儿逐渐的就成了一个村庄。驿站和店铺是因关口而建,村庄又是依托驿站而逐渐形成的,所以村庄实际上就是靠关口发展起来,村名叫东山关也是恰如其分。关口旁边的驿站现在还有一个院落完整的保留着,等会儿咱们看关口的时候一块儿看一下。”

林源一边听顾书记介绍,一边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脚下的路和街两边的建筑。

路是由清一色的青石板砌成,如今已经磨得非常光滑,有的地方还有些不规则的“沟”,想来是古时候的马车天长日久“轧”出来的。街两侧的建筑也都很陈旧,多为青砖和青石砌成,有些脊顶上还雕有叫不出名字的动物,在长期的风雨侵蚀下轮廓都已变得模糊。

不管是光滑的石板路,还是古朴陈旧的建筑,都在诉着古老和厚重。林源的心也逐渐的变得凝重,这个古老的村庄确实凝聚着厚重的历史,是宝贵的历史化遗迹。可是,从现实情况看,这里显然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

不一会儿功夫,几个人来到一棵看上去很有些沧桑感的老槐树前,老槐树位于街道一侧,目测高度有20米左右。树干粗壮苍劲,略向路的方向倾斜;树冠并不是很大,部分枝干已枯;根部裸露于外,盘根错节,显得遒劲有力。

“这条古道两侧共有三棵古槐树,前面还有两棵,这是最古老的一棵,物部门和林业部门的专家分析树龄在600年以上。以前的时候这棵树的树根并不裸露,近年来由于雨水的冲刷根部才逐渐裸露出来的。目前这棵树已经开始损伤,市物办这是物,要保护好,可村里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保护,市物办光让保护,可实际上既不出钱,也不出力,村里根本就没有保护的能力。”顾青山着着就又开始抱怨。

林源看向陶桃,“陶主任,你以为呢?”

陶桃道:“我以为啥呀?顾书记这不都了吗?”

顾青山赶紧道:“林书记,你不要误会,我不是向你抱怨,我是顺嘴出来的。为了村里这些物的保护和开发,陶主任没少操了心,咱镇上对这块工作是很重视的。”

沿着这条古老的街道继续往前走,林源又看到了另外两棵槐树。这两棵槐树比第一棵逊色一些,不但树身要一些,古朴感和苍老感也比不上头一棵。

继续前行,便到了村东头,顾青山领着拐向一条道,走不多远拐进一个院落,院落里竟是一座古庙。

“这是一座关帝庙,是明朝初年村庄形成后兴建的,中间重修过好几次,咱们现在看到的听老人们讲是民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这片火热的土地】最新更新章节〖十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村——东山关(1)〗地址https://wap.xbqg9.net/19/192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