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开荒下(1/3)
第二十四章 开荒下
八月十三,受训的家丁成份再次发生改变。 (.. )>
大房那里送来十户家生子,全都挂在赵期昌三房名下,导致受训家丁里淘汰掉十名跟不上节奏的家丁,补上家生子。>
也因为家生子有过操训经验,现在的受训家丁几乎是新旧参半,顿时就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不过依旧在进行队列军纪训练。>
大房送来的除了人力外,还有五头牛。其中两头牛是明确送给赵期昌,另外三头是过来一起开田的。>
一共七头牛,在焚烧后的平地上点着牛头,拉着犁迈着蹄子。>
牛还是不够,三十户人老幼齐上阵,力气大的不分男女如牛一样拉着犁,麻绳搭在肩背上,一步一步开着地。>
红马上,赵期昌默默看着开田队伍。>
开田队伍后面是农妇整理着平地,五步宽就是一道新垒土埂;再后面是五十余名浑身是补丁的少男少女拿着竹筒,将只有芝麻一半大的萝卜种子种到地里。>
蓬莱因为临海,冬季并不冷。眼前中秋,完全可以种一茬可低温生长的萝卜以及芹菜,芹菜种子还在泡发,这东西见芽了播种才有较高的出芽率。>
三十名受训家丁排着整齐队列站立,眼睁睁看着自己亲人在那里如牛一样开垦着土地,碍于军法却不能过去帮忙,人人心中憋着气。>
其中五名表现优异的青年已经穿上黑色白边的褂子号服,胸前背后缝着白底黑字的‘趙’字补子。>
庆童等五名教官手持竹鞭往来巡视,不时抽打。军纪,无非是锻炼军士的服从性以及忍耐力。>
想到前世快节奏的生活,与眼前如牛耕作的幸苦人又有什么区别?>
赵期昌不由长叹一声,右眼抬眉看着云道:“世人皆苦难得自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真正该收获的,又有多少落在劳动者手中?”>
没有人应话,都有差事在忙碌。>
手拉缰绳一扯,红马吃痛掉头踩着蹄子,赵期昌轻踹马腹:“哈!”>
红马迈蹄,载着他飞奔起来,离开让他感怀的地方。>
庆童丢下竹鞭,拔出长枪跑追着。>
红马也奇怪,这是李家当作战马培育的良马,不过受限于资质,这匹马算是劣等战马。因为战马的特殊性,就连骑乘口号都不一样,不是‘驾’,而是‘哈’。>
按着庆童的法是骑马冲锋时,呼喊‘哈’音更能爆发力气。这种解释在赵期昌看来似乎是这么回事,更觉得是哈音简单,不像驾音是‘积压’切音。>
向西不到二里,有几座低矮丘陵,山石嶙峋。与白石相对,这里叫做红石山。>
红石山那一边就是八角嘴火墩,山顶,赵期昌牵着马眺望西边,两腿内侧火辣辣疼。>
八角嘴火墩就修在靠海的山顶,周边土地大面积荒废,只有烟墩所在的山脚下开了大约二三百亩土地。>
几乎看不到人影,都待在墩墙里生活。这里还算好再偏僻距离登州也近,听不少深山里的卫所百户寨,里头的人长时间与外面封闭,连官话都不会,甚至还听不懂。>
再西边,可隐约看到蓬莱县城隐约模糊的轮廓,最显目的不是登州府的这座首县,而是城池北边的登州水寨。>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战船、漕船往来,看着十分繁荣。>
但不少码头依旧空置,没闹倭患时,这里是走海运商船的落脚点之一,那时候才叫热闹。>
能来大明祸害的倭寇,通常就两种。一种是有组织受雇于大明海商的雇佣兵,一种是因日本战乱而失去封地活不下去的战败武士,这种没有土地又没有效忠对象的武士叫做浪人。当然,其中也参杂着活不下去的逃难人。>
靠着一叶船横渡大海,来大明沿海发财。这种股倭寇才是最可恶的,他们无组织一切行动围绕着财物进行,柿子捡软的捏。因为人数少所以不好防备,因为没有组织,行动更是肆无忌惮,那些受雇于海商的倭寇多少做事还有目的性,不像这些一切只向着钱看,什么丧尽天良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登州水寨非常的大,水师战力也很强。可以防备大规模的倭寇,可面对规模的零散倭寇基本上是没法子。>
因为调兵程序实在是太麻烦,只要股倭寇不是去打县城,水寨里的船队几乎是调不动。所以就是这种局面,最精锐最能打的将领都在北方九边防备蒙古诸部,沿海船队、驻军调兵手续冗杂,对干一票就跑的股倭寇彻底没法子。>
庆童气喘吁吁爬到山上,长枪钉在土里,一屁股坐在一方大石上,张嘴喘着气,双目也望着西边。>
赵期昌看一眼庆童,问:“你,我大明为何不去打日本?”>
庆童喘气:“老爷,日本是太祖皇帝列出不征之国,也是不祥之国,打下来就跟朝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朝小刁民】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四章 开荒下〗地址https://wap.xbqg9.net/17/1786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