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1章 来自大明的征服者(4/4)
:“你是参谋司大使,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
他心中忽然有种危机感,身边的兄弟都在成长,自己要学的还很多。>
……>
京师。>
崇祯帝依在案桌前小憩一会,很快惊醒过来,他罢了罢手,止住值事太监的劝说,吃了几块点心,又聚精会神看起奏疏。>
这些奏疏,大半是关于锦州的战报,在崇祯要求下,锦州事务,都是一日一报。>
源源不断,递到他的案头,为恐臣下欺瞒,洪承畴,张若麒,邱民仰,王承恩,王斗等人奏疏,他都要多方印证观看,特别王承恩的奏疏,更让他相信。>
锦州战事,正在僵持,前些日明军在女儿河的胜利让他振奋,此后双方胶着,大战没有,小战不断,虽说贼奴对锦州攻势放缓,不过城池被围仍旧。>
双方,就这样相持下来,考验的,就是各自的后勤供给能力。>
户部尚书李待问只是叫苦,粮草难支,粮草难支,便是辽东有了鱼干,还是难支。>
每当王承恩催促粮草的奏疏到来,他便抱怨连天。>
他叫多了,又没解决的办法,崇祯皇帝便感到烦忧,起了以倪元璐替换李待问的心思。>
大明祖制,浙人不得官户部,倪元璐为浙人,明太祖在洪武二十六年曾诏定:户部官不得用浙江、江西、苏松人,甚至连日常办理具体事务的吏员也包括在内。>
究其原因,这些地方是大明赋税收入主要来源,为了防止户部官吏串通江浙、苏松、江西等地官吏豪绅徇私舞弊,上下其手,所以明太祖有明令,户部官员不得由这些地方人等出任。>
为了改变糟糕的财政问题,崇祯帝也顾不上祖制,只是替换人选归人选,辽东前线的粮草压力确实在这里,远水解不了近渴。>
阁臣都以为,辽东之事不可久拖,需趁锐而决之,阁臣一至抱怨,陈新甲都有些动摇,探听洪承畴等口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各方强大压力下,洪承畴也在犹豫,只有王斗还在坚持。>
他言,王师粮草供给困难,贼奴更难,只需相持下去,贼奴必退,尽可不战而胜。>
显而易见,王斗意见非常重要,所以战争一直相持。>
想起王斗,崇祯心中不知是何滋味,他己经得到一些风声,传闻来自塞外的风声。>
他拿起另一封奏疏,眉头皱起,杨嗣昌死前,荐丁启睿任兵部尚书,总督湖广、河南、四川及长江南北诸军,仍兼总督陕西三边军务,专剿操贼与革、左诸贼。>
对丁启睿,崇祯帝也颇为器重,赐尚方剑、飞鱼服及印信,然其督师以来,深深让自己失望。>
剿贼进展缓慢不说,革、左转战数省,饥民云集,还搞得声势越大,引得明军焦头烂额,特别不久前左良玉违令夜奔襄阳,贼军追击二百里,明军死伤众多。>
左良玉不是第一次擅自逃跑,然崇祯帝对这些武人,除责其戴罪立功自赎,别无他法。>
好在比起张献忠与李自成,罗汝才等人,不至让他引为心腹大患,他烦躁地拿起另一封奏疏。>
这是河南巡抚李仙风发来的奏折,还没看,崇祯帝己是眉头皱起,进入夏秋来,河南各府又是大旱连连,赤地千里,饥民四起,往往自河南发来的奏疏,就没好事。>
虽有了心理准备,然看奏疏内容,崇祯帝差点跳起来:“闯贼不是只余残卒逃入山中,为何又突然进逼洛阳?”>
他双手颤抖:“还,还有众十数万?”>
他呆立良久,随后勃然大怒:“闯贼何时出山,如何有兵十万众?邮牒无闻,塘报不发,李仙风,你将朕当聋子!更恨!更恨!”>
他厉声道:“召,内阁首辅周延儒,兵部尚书陈新甲!”>
喜欢明末边军一小兵请大家收藏:(.sodu777.)明末边军一小兵搜读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明末边军一小兵】最新更新章节〖第551章 来自大明的征服者〗地址https://wap.xbqg9.net/17/17817/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