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6 六大方针

16 六大方针

秦昭襄王三十三年(周赧王四十一年,公元前二七四年), 魏国重新与齐国联合起来抗秦。 秦国派魏冉再次进攻魏国,攻陷四城,斩首四万。

赵国燕周率军伐齐,夺取昌城(山东淄博)和高唐。

齐国大病初愈,自顾不暇,哪有精力联魏抗秦。况且齐国本身不与秦国接壤(飞地陶邑除外),齐国并无抗秦的强烈意愿。而在齐湣王时期,齐魏两国关系一直紧张。因此,魏国选择与齐国合纵,十分不妥。北面的赵国,才是合适对象。

现在,赵国已经成为唯一可以与秦国抗衡的国家,然而该国的君臣,似乎没有制定出合适策略。特别对于魏国,时而援救,时而讨伐,带有很大随意性。还有,齐国正在抗秦,既然暂时有共同的敌人,赵国和齐国就不应兵戎相见。这里不妨穿越一下,为赵国制定以下六大方针:吞燕、联魏、压齐、拉韩、迁都、固边。

吞燕,是赵国的首要任务。赵国在吞并中山国后,与燕国的缓冲地带已不复存在。由于燕昭王咬紧牙关与齐国“友好”,那时的赵国当然不敢对燕国有非分之想。但在后来,燕军占领齐国大部长达五年时间,齐国对燕国是恨之入骨,只是国力未复,不好报复而已。燕国重新沦为三等国家,位置又偏远,赵国吞并该国的良机,实际上已经出现。赵国可从代地和中山两个方向出击,直指蓟都。必要时,可给齐国一些好处,共同瓜分燕国,当然赵国拿大头。赵国如果成功吞并燕国,会得到比中山国更多的人口和土地资源,又可增加消除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进一步充实西部的防守力量。

联魏是抗击秦国的重要保证。纵观近年来几次赵魏交兵,都是赵国主动进攻,魏国并不进行相应报复。赵国应当真正与魏国捐弃前嫌,就像灰太狼消除所有“意外”,对喜羊羊动“真正的真格”。赵魏两国需要订立攻守同盟,守望相助,共同进退,绝不发生内耗。

齐国是传统强国,国力正缓慢恢复中。赵国不管吞并燕国还是抗击秦国,齐国的态度还是重要的。赵国对齐国应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压制。首先,阻止该国重新称霸的企图;其次,拆散该国与秦国可能的联合;最后,严防该国干扰破坏本国吞燕抗秦的行动。对齐国的压制,以武力威慑为主,不宜直接出兵。

韩国是三晋中最弱的国家,但战略位置重要。该国长期遭到秦军蹂躏,现在基本上成为秦国的仆从国。秦军可以随意“借道”,打击东面的魏国或者赵国。赵国应当充分体谅韩国被迫与秦国“友好”的苦衷,以安抚和拉拢为主,争取其保持中立,或者“出兵不出力”,而不是将它彻底推向秦国并不温暖的怀抱。

国都,是一个国家的心脏。在正常情况下,国都应尽量居中,并远离边境。目前的赵都邯郸,离南部边境太近,既不安全,又不利掌控全局。应当往北迁都,其中一个理想地点是原中山国国都灵寿。该城位置大致居中,与邯郸和晋阳和距离基本相同,离代地也不远。该城还有三个优点:本身曾是国都,迁都成本较低;居于太行山中段东麓,有利于对太行山一线的整体防守;比较靠近燕国边境,这对于在其它方向取守势,只在东北方向取攻势的赵国来,反倒是件好事,可以更好地经营燕国。

抗击秦国当然是赵国的长期工作,问题在于应采用何种防守战术,才能巩固西部边境。首先分析一下秦军先前取得的重大胜利,例如蓝田大战,伊阙战役等,都是属于野外作战。以后的长平之战,也是如此。相反,秦军虽然攻取了许多城邑,都歼灭的敌军并不多。鄢都当然是个例外,秦国那次动用了水军。六万韩军防守宜阳城,甘茂花了五个月时间还没有攻克。秦军两次包围大梁,均无功而返。

原因实际上很简单,再勇敢的士兵,再灵活的战术,在坚城高墙面前,也很难施展。而对于守城一方,对将领的战术素养和士兵的作战顽强等要求,相对要低一些。只要人员和物质准备充分,不出现麻痹和内讧,在冷兵器时代,优势是在守城一方。孟子有云:“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在蒙古灭金战争中,金朝的主力,分别在野狐岭和三峰山被歼灭。要是这些兵马有部分转移到城墙上,蒙古铁骑是不会轻易杀到南京的。与之相反,南宋军队的战力虽远逊于金军,但蒙哥命丧钓鱼城下,襄阳和樊城也坚持近六年时间。

因此,赵国可根据西部的具体地形,在太行山以西,精选若干城池,例如晋阳,将它们堡垒化,储备大量粮草和武器,配置足够兵马,做好长期固守准备。太行山是第二道防线,也是主要的防线,重点把守几个重要关隘,如井陉口。而在太行山以东,组织若干只机动防御部队。秦军杀来时,先用堡垒招待,等敌人丧失锐气后,再出动机动部队收拾局面。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更新章节〖A176 六大方针〗地址https://wap.xbqg9.net/17/1715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