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1 退避三舍(1/2)

011 退避三舍

秦穆公二十八年(周襄王二十一年,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六三二年)正月,晋公打算攻打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人不答应。 .v.晋军只好绕道,从南河渡过黄河,侵袭曹国,讨伐卫国,占领卫国五鹿(河南濮阳)。

二月,晋公、齐昭公在卫国敛盂(河南濮阳)结盟。卫成公请求加入盟会,晋国人不同意。卫成公想亲附楚国,但国内臣民不愿意,把卫成公赶走来取悦于晋国,卫成公只好居住在襄牛(河南睢县)。

鲁国公子买戍守卫国,楚国人援救卫国,没有获胜。鲁僖公害怕晋国怪罪,就杀死公子买来取悦于晋国,又对楚国人:“他没到期就回来,所以杀死他。”鲁僖公这招确实高,两头不得罪,只是牺牲了公子买。

晋公包围曹国,攻打城门,战死的人很多,曹国人把晋军的尸体陈列在城上,晋公为此担忧。他听从众人的计谋,声称将在曹国的墓地上安营。军队转移,曹国人害怕墓地被破坏,就把晋军的尸体装入棺材,送出城来。晋军趁他们惊扰的机会攻城。三月,攻克城池。

宋国人派人到晋**队那里告急。晋公:“宋国人告急,如果不去救他,就会和他断绝关系,但如果请楚国解围,楚国一定不会同意。我国想和楚国交战,齐国、秦国又不同意参战,怎么办?”先轸:“让宋国丢开我们而去给齐国、秦国送财礼,由这两国出面请求楚国退兵。我们把曹国国君抓起来,分割曹国、卫国的部分田地给宋国人。楚国不舍得放弃曹、卫,一定不会答应齐、秦两国的要求。两国喜爱宋国的财礼,又怨恨楚国的顽固,能不参加对楚国的战争吗?”晋公听后很高兴,就拘捕了曹共公,分割曹国、卫国的部分田地给宋国人。

楚成王退回本国,同时命令申叔撤离齐国谷地,成得臣撤离宋国。楚成王:“不要和晋**队打交道。晋国国君流亡国外有十九个年头,最终得到了晋国。艰难险阻,全尝遍了;民情的真伪,全了解了。上天赐给他年寿,而除去那些为害于他的人。上天所安置的人,难道人力可以废除吗?”

成得臣派大夫斗椒向楚成王请战:“不敢一定能建立功劳,只想以此堵住那些进谗言、用心邪恶的人的嘴巴。”楚成王发怒,只拨给成得臣少量军队。

成得臣派大夫宛春到晋军中:“请你们让卫国国君复位,把土地还给曹国,臣也解除对宋国的包围。”狐偃:“成得臣太无礼了!我国国君只得到一个好处,他作为臣子倒得到两个好处,攻打楚军的机会不可丧失。”先轸却:“楚国一句话就使三个国家得到安定,我们一句话否定就使三个国家灭亡。我们这是无礼,凭什么来作战呢?不答应楚国的要求,那就是抛弃宋国。救援它而又抛弃它,怎么向诸侯交代?楚国这样做对三国有恩,而我们却结下三处怨仇,怨仇已经这么多了,将凭什么作战呢?不如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以此来离间他们与楚国的关系,再把宛春拘捕起来以激怒楚国,战斗打起来再想办法。”晋公听后很高兴,就把宛春拘禁在卫国,私下答应恢复曹、卫两国。两国随即宣布与楚国绝交。

成得臣发怒,撤离宋国来与晋军对决。四月,晋公退避三舍,和宋成公、齐国的大夫国归父、崔夭、秦子慭一起,在卫国城濮(山东范县)驻扎。晋公实现了对楚成王的承诺,又因为国君避让臣子,对双方士气产生影响:楚国将士都想就此罢手,只有主帅成得臣还在坚持;晋军感到耻辱,因此士气高涨。

决战时刻终于到来,晋军击溃敌方的右军(主要由陈国和蔡**队组成),又让自己的上军伪装撤退。斗宜申率领楚国左军贸然追击,结果遭到晋国的中军和上军的夹击,也溃败了。成得臣见形势不妙,只好及早收兵,保住了中军。晋公最终取得城濮之战的辉煌胜利。

从决战经过来看,楚军的兵力似嫌不足,右军主要由仆从**队组成,战斗力有限。本来,楚成王已经决定全线收缩,就应该拒绝成得臣的作战请求,明令其返回。既然同意了作战请求,就应该拨给足够的军队。楚成王的不理智,部分导致了楚军的失败。

如果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战前晋国一系列的举措,促使齐国和秦国参战,又让曹、卫两国与楚国绝交。这是最大限度争取了同盟国,减少了敌人的帮手,也就是兵法所的“伐交”。

二战初期,苏联为保障列宁格勒的安全,通过一场惨胜,从芬兰手中割取了卡累利阿地峡等战略要地,又“租借”了汉科港。而在南面,苏军“兵不血刃”,开进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地区。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倾注全力,迅速收复了之前的失地,虽然之后开始按兵不动,但参与了对列宁格勒的长期围困。而在南部战线,几十万罗军协助德国作战,是仆从国中态度最为积极的。

苏联为建立东方战线,将芬兰、罗马尼亚两国迅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而东方战线在之后的战争中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苏联要单独对付芬兰和罗马尼亚这样的国家,真是易如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秦汉帝国的兴亡】最新更新章节〖A011 退避三舍〗地址https://wap.xbqg9.net/17/171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