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05 节 吴作喜的计划(2)(3/6)
一个非常长远,甚至比经济投资更加长远的计划政治投资的回报率也是经济投资的几倍的?开始的时候可能就是一个笑话,以后也不可能有前途,但是十个人当中只要有一个人有前途渗透就是非常的成功了,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李从挖掘到的没见面的那些人,他们已经是身居高位了,你从这个时候只要是把他们的资源,就能形成不小的势力,目前来说,在北帝国的实力还是十分强大的,李彤完全掌握的省份可以达到十个,能掌握50%的也可以达到二十几个,在其他省份里都能掌握一到两个郡城,要慢慢的发展起来最终实力也是不小的。
在西帝国,这个实力就没有那么庞大了,但是吴作喜对西帝国非常的熟悉,由他来亲自操办这个事情的话应该是难度不大的,而且,李从有郑亲王的照顾,发展也应该是可以的,至于南帝国这才是个头疼的问题,南帝国虽然在北部战场上对自己的支持加大了很多,可是在对曹家商行的实力上面,真的好像就跟看犯人一样看着,让曹家商行没有任何的时间可以来扩张自己的势力,尤其是杀神这个老家伙,他对曹家商行看的那是紧紧了,生怕李从在南帝国搞出什么疯狂的事情了?南帝国的事情,暂时就只能是这样了,曹家商行在南帝国的势力也仅仅局限于商业上,就算是一些重大的商业活动也会被政府方面真是的,更加不要说对朝廷渗透了,那些低级官员虽然想要跟曹家商行合作,但是他们的作用又能有多少呢,跟他们合作李从也不会有多大的好处的。
在北帝国这个事情就比较好办了,北帝国的皇帝虽然对曹家商行有诸多猜忌,但是目前来说北帝国的财政有大约10%都是靠这曹家商行的贷款贷过日子的,再说北帝国的下一代皇帝,太子殿下目前来说有50%的资金都是曹家商行在这住的,如果他跟曹家商行不合作的话资金链断裂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事情,他的几个兄弟虽然承认他是太子,但是暗地里的小动作可是不间断的,如果他的资金跟不上他的人也就不会去做事,到时候被这几个兄弟瓜分了他的地盘也是有可能的,一个没有地盘的太子可是会任人宰割的,没人管他的。
因为咱们这位李老板的老婆也是北帝国的公主,所以他根北帝国的皇室,交往也算是十分密切的,他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宝都押在太子殿下身上,这个太子虽然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其他的人也不是没有能力的,尤其是他的几个兄弟,这几个家伙可以说都是在暗处的,想要有什么动作也是非常容易的,曹家商行的人好几次都观察到这几位皇子个个不是省油的灯,他们训练的人手也都非常厉害,要是真的爆发什么冲突的话这些人自保可是都没有问题的,有鉴于这个原因李从还是把自己的投资开始分在开比较好。
李从跟几个皇子表面上都是不相往来的,但是暗地里都给他们一些资金支持。换取他们的一些政策支持,不然的话就靠太子的支持,曹家商行在北帝国,也不会发展的那么迅速的,现在曹家商行已经是北帝国第二大商行,如果再建立一个商会的话,成为第一那是指日可待的如果算上政治影响力的话曹家商行绝对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他控制着政府的10%的财政,这笔钱要是曹家商行不放的话政府的许多大项目都没有办法进行下去,这会让政府的信誉降低到最低了。
吴作喜的计划除了经济上控制政府一些。还有另外的一个计划。那就是这些高官背后站着的人,一个在朝廷上能说上话的官员他的背后肯定站着好几个给他出谋划策的人,这些人也是吴作喜需要拉拢的对象,就好像之前的那个城市的行政长官一样。如果没有他的这些参谋们给他说的话。这个事情也不可能那么快的。朝廷当中的高管跟这个都是一样的,他们也会在这些事情上听从自己旁边人的意见。
这些所谓的幕僚们,日子过得可是不怎么好的。他们虽然有很多的才能,但是只是一个出主意的人具体的决策权不在他们的手里,个个都认为自己胸怀大志大有怀才不遇,虽然自己的主子很看好自己,可是我的功劳也是不知道对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这样他们的心里现在都已经到一个扭曲的状态,他们十分的希望自己的脑子可以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一些变化,比如说生活条件应该好一,应该用自己手里的一切权力换成自己的钱才对,可是他们以前的时候没有这个渠道,现在就不一样了,曹家商行给他们提供了这个渠道。
很多这样的幕后人士都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被人接收,可惜的是他们的一些事情,别人都是不知道的,比如说,当朝宰相家里的几个幕僚就影响了整个帝国一些仿真大政,他们也很少跟别人说这个计划原来的时候是他们提出来的,可是最终的结果呢,这个计划跟他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全部的功劳都是当朝宰相了,他们这些人可能是宰相光芒背后,默默地对自己默哀了,他们没有才华吗?当然不是的他们都去参加科举考试嘛,当然是不行的,如果他们可以去的话早就去了,年轻的时候很多人也都想到了,我在官场上混出一番作为来,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知道这些都是不现实的。
谁不想当官呢?谁不想站在台前呢?这只是大家一厢情愿的想法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能源集团】最新更新章节〖第 2005 节 吴作喜的计划(2)〗地址https://wap.xbqg9.net/16/16626/2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