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付汝般若舟3(2/3)

令他的精神不觉为之一振!

窗外山风阵阵,鸟鸣啾啾,伫立窗前,深深吸一口清晨寒冽的空气,只觉得胸中无比的畅快。

**未眠,他却不觉得疲累,内心只有一个热望,想要对这天地山川畅怀一诉的热望!

太阳升到树顶上了,石壁上的霜已经开始融化,朝阳温润的金光笼罩着山间的林木,也遮盖住了布满落叶的山路。

玄奘踏着覆霜的苔藓走出竹庵,来到一座的石台上。

他清秀的面庞显得恬静淡泊,一袭宽大的僧袍被这浩荡的晨风吹得鼓荡起来,呼呼作响,竟与周遭幽静的山林,清亮的鸟鸣,极为和谐。

眼前,群山绵延如海,似佛法哲理般浩瀚广阔,又深遂莫测。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的灵魂仿佛也沁入到群山巍峨的形态之中,引证着自然和人生的不可思议。

就在这波动的山间雾霭之中,玄奘轻抬衣襟,趺坐下来,进入禅定。

他背后的那座山间庵,在清晨的雾气中似隐似现,如同一个孤独的灵魂在努力地挣扎,想要挣脱大地,向无限的太空飞翔,寻找永恒的栖身之地……

一个多月后,玄奘感到自己对梵以及这部短经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他开始着手翻译。

这是玄奘一生中翻译的第一部佛经,这部**作同时也是他的代表作,是中国佛教史上极其重要的经典!

伊伐罗称其为《三世诸佛心要法门》,玄奘将其译成汉语,命名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

《心经》

此经据极为灵验,因为在后来的西行路上,玄奘经常把这部《心经》拿出来背诵——

每遇厄难,便忆而念之四十九遍,皆获护佑,有如神助。

其实,单用灵不灵验来评价这部《心经》,实在是贬低了这部经。

这是佛教经典中篇幅最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之所在。从它转梵为汉的那一天起,千余年来一直流传不衰,成为中国佛教化史上最重要的元素,也是《西游记》中唯一原抄录的一部佛经!

《心经》的汉译本有十一个版本,常见的有七种,名称各不相同。

在这些译本中,以玄奘的译作最为通行。其字简洁流畅,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易于持诵。在中国佛教各宗各派中,皆被选入朝暮课诵。

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它不仅是佛教徒和居士们的必诵之经,甚至很多民间人士也喜欢诵读。

很多人以为,《心经》是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在长安城组建译场时翻译的。甚至有人认为,是在李世民病危时,玄奘专门为弥留之际的皇帝翻译的。

但是,近些年来的发现,否定了这个法。

由于奘译《心经》最为简短也最为流行,所以历朝历代有很多人都喜欢抄录,这些人中不乏名人。据抄写《心经》有大功德,因而有很多帝王和学者都曾专门手抄《心经》,流传于世。

而最近发现的最早的手抄本《心经》,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抄写的。

这部《心经》的手抄本流传至今,落款上清清楚楚写的是贞观九年,也就是公元65年。

玄奘于贞观元年秋天起程从长安出发,直到贞观十六年才起程回国,贞观十九年到达长安。而欧阳询则在贞观十五年,也就是玄奘回长安的前四年就已经去世。

也就是,这部流传千年举世闻名的《心经》,乃是翻译于玄奘离开长安之前!

事实上,到贞观九年欧阳询抄写《心经》之时,这部佛经的中版已经在全国大规模流行了。而在那个交通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的年代,要使一部作品大规模流行,是需要时间的。

奘译《心经》有很多显著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去掉了佛经中必有的序分与流通分。

这么做,一方面更加突出了经的主体内容,另一方面又模糊了具体的法境界。

或者,他根本就是要让人们将这部经当作咒语来使用。

比如,遇到危难之际,一张口:观自在菩萨……要比一张口:如是我闻,一时……来得更加直截了当,信仰的愿力也会更大。

这也间接证明了此经是玄奘独立翻译的,而不是通过译场。否则他决不可能将序分和流通分整个去掉。要知道,他译场中的那些助译大德可不是摆设。

第二个特点是精练。

全只有260个字,以七个“空”字接十七个“无”字,高度凝炼了佛学真谛,诠理深奥而又微。 #~&*\*无弹窗?@

比如梵原版中有这么一段,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这样的:

眼睛能看到的形相是空的,虚空正是形相。形相与虚空没有不同,虚空与形相没有不同。形相,是那些虚空。虚空,是那些形相。

玄奘的译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简简单单十六个字,将色与空的关系干净利落地表达出来,而且朗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行者玄奘】最新更新章节〖第九章 付汝般若舟3〗地址https://wap.xbqg9.net/16/1613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