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夹缝里的高昌(1/3)

今晚没有月亮,禅房内的油灯一闪一闪地跳动着,映着年轻法师专注的面容。

他现在读的是梵版的《俱舍论》,虽这是一部乘经典,但在这些优美的梵谒语中,玄奘依然能够找到一些大乘佛法的影子,甚至一些唯识的内容。

他心中不禁感慨,其实,乘大乘不都是佛陀所的法吗?又何必区分得那么明显?

“法师,大王来了。”阿迪加再次进门禀报,打断了玄奘的深思。

玄奘站起身来,这几天,麹泰天天都来,并且每次都带了一大堆的问题来。

“法师还没有睡啊,这些日子休息得好吗?”高昌国王一只脚刚刚踏进门来,照例便是这句问候先出了口。玄奘惊讶地发现,他今天还带了几位大臣来。

“蒙大王关心,玄奘休息得很好。”玄奘合掌回答。

麹泰点了点头,又四下里打量了一下禅房内的陈设,皱眉道:“此地如此鄙陋,怎能与宫中相比?法师不如还去宫中居住,也让弟子能够随时请益,如何?”

玄奘无奈地摇了摇头,这里是高昌国的皇家寺院,如果还算鄙陋的话,则天下只怕找不出几处不鄙陋之所了。

“多谢大王好意,”他,“只是玄奘自幼住在寺院,已经习惯了。”

“好吧。”麹泰倒也并不坚持,很随便地在一个蒲团上坐了下来,玄奘又请与国王同来的几位大臣坐下。阿迪加递上了凉茶。

同前几次一样,麹泰照例先问了些佛经方面的问题,玄奘一一回答后,这位高昌国王突然喟叹起来。

“大王还有什么疑问吗?”玄奘问。

“疑问倒是暂时没有了,”麹泰道,“只是弟子突然想起法师上次的开示,如何解脱烦恼之心法,可惜弟子根底太浅,这段日子以来冥思苦想,还是无法转烦恼为菩提啊。”

玄奘沉吟不语,做一个国王,固然是人间福报的顶点,但烦恼却也是少不了的。

麹泰见玄奘没接他的话茬,便自顾自地道:“高昌乃丝路国,夹在大唐与突厥之间,常自左右为难。弟子身为一国之主,实在是辗转相顾,日日不得安心呐。”

“大王多虑了,”玄奘安慰他道,“其实,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国也有国的好处,想这世间的生灵,大如狮象,如虫蚁,不都在各自的领域生存吗?大王只需勤政爱民,广宣佛法,则国力必定昌盛。”

“法师所言极是,”麹泰点头道,“弟子去过中土,心中常盼高昌国能像中土的隋唐一样兴盛,在西域诸国保有一席之地。所以,高昌的很多事情,弟子都是向中原学的。”

“善哉,”玄奘合掌道,“大王真乃仁王也。”

“可是弟子最近听,大唐就要同突厥开战了?”高昌王突然问道,炽热的眼睛紧盯着面前的僧人。

玄奘怔了一下,他当然知道这场战争早已是箭在弦上,只是——

“此事应该与高昌无关吧?”他困惑地道,“据玄奘所知,东突厥与大唐开战必从伊吾经过,伊吾国王倒是常为此事烦恼的。”

“这个弟子知道,”麹泰叹道,“可是伊吾也是高昌的属国啊,而我们高昌又依附于西突厥。虽东、西突厥之间有些不睦,可他们是同一族群,毕竟有些亲缘,一旦东突厥与大唐交战,焉知西突厥会不会参与其中呢?更何况,两个大国于丝路上交战,必然殃及池鱼,又怎么可能与高昌无关呢?”

玄奘一时无言,老实,这位国王得也有道理,可是跟自己这些有什么用呢?自己不过是个僧人罢了。

沉默了一会儿,麹泰又开口道:“弟子生性愚钝,对于此等情形之下该如何自保,一直拿不定主意,恳请法师给出个主意吧。”

玄奘淡然道:“大王笑了,玄奘只是一个僧人,又怎好妄议国事?”

“法师乃是大唐高僧,人天师表,智慧过人。弟子真心希望大师能给指上一条明路。”麹泰恳切地道。

玄奘知道麴泰在忧虑什么,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生活在西域和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其政权虽然松散,却会对周围的定居民族产生极大的压力,因为他们没有定居民族通行的那种礼仪道德,把战争和抢劫看作是增殖财富的主要手段,他们不怎么创造明,却经常成为明的破坏者。

而更要命的是,他们还富有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马匹!这使得这些家伙居无定所,来去如风。

东方的中国,南方的天竺,西方的波斯、大食甚至罗马,都长期生活在这种压力之下,更不要像高昌这样脆弱的西域国家了。

眼下,这片草原的主人是突厥人,他们全民皆兵,骁勇野蛮,把自己比做狼,把周围的定居民族比做羊,认为狼吃羊天经地义。男人如果抢不来东西,连老婆都讨不到。

突厥人打仗还有个特点,打就打,从来不考虑什么天时、地利与人和,也没有什么阵形。打仗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财物和人口,他们称之为“打猎”,往往是抢了就跑,失败了也没关系,从头再来,没有什么“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惭愧心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行者玄奘】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二章 夹缝里的高昌〗地址https://wap.xbqg9.net/16/16130/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