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 宋茶(1/2)
:看《目击未来》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段云崖把杯子里的茶倒掉,用手抹拭干净了,仔细地把杯子反过来倒过去的看了半天,才缓缓地说,“这是粉青釉,很干净、恬淡,它的胎体很白、很细、很硬,一看就是老胎。圈足的胎土是浙江那面的胎土,有氧化的铁锈斑,在釉薄的地方可以看到土沁……嗯!上面的牛毛纹开片比较自然,流畅,有的纹片在是近千年中自然形成的,它刚烧制好的时候不是这样。嗯!这是宋龙泉窑梅子青杯。”
“段老别倒了那杯茶……”张晓辉见段云崖把茶倒了,惋惜地说,“段老呀!就你刚才喝了一口的茶水,可能是有八百年历史的宋茶,如果真是,那现在可是论克卖的,比黄金都珍贵的多……”张晓辉手里拿着那个从破纸箱中取出来的茶叶罐,叫嚷道,“杨易呀杨易!”这么好的东西,你居然用这么烂的纸箱子装着,你就不怕一不小心给打碎了?”
“什么?宋茶?”段云崖舔舔舌头,从张晓辉手中拿过那只装茶叶的罐子,盯着看了一会儿,“这是宋龙泉窑梅子青塑贴双鱼纹洗茶罐,价值更在刚才的那只杯子之上。”他打开茶罐的盖子,先闻了闻,又小心地拿起茶饼看了看,“如果真是宋代茶叶,就真的是研究中国茶叶历史的宝贝了。”
杨易心想,“我哪知道董宋臣还给捎带了一罐茶叶呢!这放了几百年的茶叶,不知道什么味,估计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不好意思地说,“还是段老的眼力好,这就看出来了!我刚才就说茶叶过期了,哪知张总却给您冲了一杯!可别喝坏了!”他关心地问,“您没什么特殊的反应吧!”
“我倒是巴不得有点什么反应了,如果这真的是宋茶,我也算没白活这一辈子了……宋代人喝茶,跟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喝茶不一样。我们现在喝茶,茶叶是现成的,捏几片,用开水一冲,就算是简易的泡茶了。宋代可不一样,当时的饮茶方法还沿用唐五代相传的一套程式,整个程序十分繁复。先从或方或圆的茶饼上取下所需的一块,放在碾药用的船形碾槽里碾碎,用筛子筛去杂质,再将茶粉末放在滤巾中,取水冲淋,把杂质去尽,然后将滤净的茶粉末放在壶中加水煮,同时根据节令添加佐料,包括盐、糖、葱姜,有时候甚至还放花椒什么的。煮沸的茶水,表面会不断泛起一层水泡,被内行人视为最美最具欣赏价值的过程。‘茶圣’陆羽曾为此写下诗一般的赞美之词。所谓‘点茶’,就是将这一整套程序演绎得极为娴熟,手段干净利落,煮成色香味俱佳的茶汤,然后拿长柄汤匙将茶水分给饮者。有一次南宋一个叫做赵伯驹的画家……嗯!你也有他的画!就是那个赵伯驹!他有一次到茶田里喝了一种乡人土货茶。乡下人花不起烘制茶饼的费用,就采了新茶嫩芽,在自家灶头上用锅炒,炒成一片片的,用纸包好,放在石灰甏里,用的时候取出少许放在碗里,用沸水冲泡着喝,赵伯驹见了后,也想尝一尝。于是乡人就取了几片茶叶,用沸水随便一冲,只见扁平的茶叶霎时在水中翻滚打旋,随即片片舒展,如翠叶悬空直立于水中,展显出嫩绿的本色,一股清香也如遥山吹来,令人心旷神怡。赵伯驹从来没有见过冲泡后还能重回绿色并保持原有形状的茶叶,心中已觉大妙,稍待水温就捧了海碗呷了一口,闭目回味了一下,只觉得一股幽香直冲脑门,真似醍醐灌顶,拨开十千魔障,又连呷了几口,睁眼笑道,大妙大妙!回临安后,他就把这种茶叶给高宗皇帝带了点,并当面演示,高宗皇帝也觉得这样很妙。此后,这种用沸水泡茶,即饮、不加它物的饮茶法就成了饮茶正道,沿袭至今。你说,我如果真能喝上这样的一杯茶,是不是一种福气……”段云崖一口气讲完这么多,叹了口气,又指着手中的茶叶罐,“这梅子青塑贴双鱼纹洗茶罐莹润青翠的釉色、质地,是龙泉窑的典型特征,龙泉窑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且南宋官窑瓷器从不随葬,存世极少。所以我才又分辨了半天,怕是有假。”
杨易淡淡地说,“我这儿就没有假的东西!”
“的确!”段云崖承认,“我已经仔细看过了,这种纯正的青梅色,现代人是仿不出来的。”他放下茶叶罐,又拿起杯子,“就我手中的这只梅子青杯,薄胎厚釉,别看这小小的一只杯子,至少上过三遍釉,上一次,烧一次,才会有这种颜色。而且这只杯子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一看就是古人用过的物品,这种曾被使用过的器物,是无法造假的。”
“哦!我倒没注意,段老从哪儿看出来的?”杨易问。
段云崖指着杯子,“凡是使用过的器物,器身局部都带有擦痕以及陈旧感。这种擦痕是无法造假的,就算是勉强造出来,也很容易识破。”他又把杯底儿朝上,指着说,“另外器身或底足留有包浆,你看这只杯子的底足,这一圈发白的,就是使用过的磨痕。另外你看杯子上的冰裂纹,它刚烧制好的时候不是这样,而是很光滑,很自然之所以产生冰裂,这是年复一年的热胀冷缩的缘故产生的结果,这是造不了假的。另外在釉薄的地方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目击未来】最新更新章节〖089 宋茶〗地址https://wap.xbqg9.net/16/160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