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汉代宝物(1/2)

在杨易的房间,那一件件来自东汉的文物被三人摆到了桌子上,点了数,共计各种陶器用品十八件,铜镜十一面,竹简九捆、圭壁两块、板凳两个,漏刻一个、浑天仪一个、书一本,翡翠珠一串,南红珠一串。当然,还有杨易从董卓的棺木里带回来的两件金镂玉衣,以及一件素纱禅衣。两件金镂玉衣因为价值太高,从山洞里拿出来的时候,就被杨易用衣服包裹着了,谁也不知道是什么……

马志杰进来了,他一眼就能看到了摆在桌子上的铜镜和各种陶器、竹简,漏刻、珠宝、浑天仪什么的,又见三人浑身脏兮兮的,心想,“他们失踪了三天,又一副狼狈的样子!一定是……”他愈发肯定杨易三人是去盗汉墓去了。他看着铜镜又想,“杨总上次就说要搞回来些铜镜,他怎么就知道汉墓里会有铜镜呢?嗯!是了,他一定提前踩过点,这次才正式下的手。”想到这里,马志杰不仅心下骇然,“这杨总进出古墓如履平地,实在是个百年难得一见的盗墓高手呀!”

杨易指着那些东西,笑着说,“有了这些东西,拿下‘老岳庙’二号地的钱就有了!”

张晓辉和杜文涛摇摇头,张晓辉说,“照一号地的价格来看,老岳庙二号地的竞拍,只怕会更激烈,我初步估算,非得备足至少十七亿的资金不可。这些东西,想在短期内买出十七亿,只怕……”

杨易笑了笑,没说话。

杜文涛似乎对珠宝类的东西一向兴趣浓厚,他首先拿起那串翡翠,对着光看了一阵,又从兜里摸出一支小手电筒,在翡翠上照来照去。

张晓辉问,“成色怎么样!比你家里藏的那串怎么样!”

“珍品!”杜文涛叹口气,“我的那串是糯冰种,里面有絮状的杂质,颜色发白,不纯,不透,也就200多万。跟这串相比,简直就不是个东西!这串珠子的每一颗,都是满绿、高冰种的货,里面几乎没有一点杂质,纯净的透明。”

“什么价钱?”杨易起了好奇之心。他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他手中有串价值连城的红玉佛珠。李大光说那串佛珠每一颗都在2000万之上,杨易虽半信半疑,但此后也对宝石类的东西上了心。

“价钱……”杜文涛说,“这个是老坑冰种,像这样的翡翠珠串的最高拍卖纪录是97年在香港佳士得创造的,27颗拍出了7262万港元。你这串足足能有三十二颗,又过了这么多年,怎么也得上亿了!”

张晓辉拿起了另一串红色的珠子,看了一阵儿,说,“这串是南红……”

“价钱怎么样!”杨易又问。

“虽然也不错,但价钱跟翡翠可就没法儿比了!”

杨易听了,似乎是失去了兴趣,也不再问……

马志杰却似没听他们说话,他拿起一面铜镜,用手中的尺子量了……这面铜镜呈圆形,直径大概在20厘米左右,制作技术极为高超,背面刻着青龙、朱雀、白虎、辟邪四神纹图案。镜缘处环饰一周变形的神人动物纹,奔跑的神兽、野牛、禽鸟、羽人、双鱼等纹饰,最外边绕圈又錾刻着铭文,从左向右读是“高官富寿”,而从右向左读则是“寿富官高”。他说,“也不知道是高官富寿呢!还是富寿官高,这两种读法似乎都行,但意思却不太一样了。”

再拿起另一枚圆形铜镜,见背后密密麻麻地刻着铭文,仔细分辨,上面的铭文像是三字经一样顺口……上华山,凤皇集。见神仙,保长久。寿万年,周复始。保子孙,福禄永。日以正,食玉央。饮澧泉,驾青龙。乘浮云,白虎引。当然这中间并没有标点符号,断句是马志杰读的时候,自己断的句。

杨易见马志杰对铜镜的兴趣很大,就让马志杰给这些铜镜估个价。

马志杰说,“上次听你说要搞铜镜之后,我专门留意了一下铜镜方面的知识,铜镜也有民炉和官炉之分。同瓷器一样,官炉铜镜的价格就比民炉的高!我看这几面铜镜,似乎都是官炉,且尺寸都在20公分以上,因此价格区间应该在一百五十万至两百五十万之间。但这是拍卖的参考价,若是民间交易。恐怕价格要低。”

杨易盘算了一下这些铜镜的价格,说,“我原先也没指望这些东西!”他打开用自己衣服包着的金镂玉衣,又说,“看看这两件东西……”

三人凑过头来看了,见是金镂玉衣,都不出声。三人也想说话了,但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表示吃惊?吃惊的次数太多了,神经早就麻痹了,再说总吃惊,对心脏也不好……杨易连金镂玉衣这种死人的殓服都能搞的回来,他们真不知道杨易还有什么办不到的。干脆就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好了!

马志杰看了眼杨易,心说,“这杨总倒是从来不说假话,金镂玉衣还真被他弄回来两件。”他知道杨易马上就要让他估价了,心想,“也别等他出口询问了!把自己知道的都说出来吧……”他说,“这两件衣服一大一小,金丝连缀着玉片。我粗略看了一眼,整件玉衣所用的玉片,似乎都是新疆和田白玉和青玉,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我认为是真的……”

张晓辉装作异常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目击未来】最新更新章节〖116 汉代宝物〗地址https://wap.xbqg9.net/16/1602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