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吃老鼠(2/2)
美餐!
财迷赶紧劝他们不要吃这个老鼠不卫生他来叫大凤买猪肉吃。可是孩子们觉得这么大的老鼠不吃太可惜了。
“上次那个比这个还小不也吃了……哪个上次?就是你说好吃的那次上星期。”
财迷想起来了平时有肉的那天晚上的猪肉一般每人有拇指大的一块肉或大概这么多的肉片、肉丝。但上星期有一次每人只分到一小片肉不过很瘦全瘦肉。他问大凤为什么买这么少大凤只是笑着问好不好吃。好吃确实比平时的猪肉好吃一点。
财迷看着三龙把这老鼠的头、四肢和尾巴斩了把皮扒了;开膛把内脏也扔了就成了四四方方的一张肉。
这次吃老鼠肉感觉与上次不同。不过吃完了还是觉得确实不比猪肉味道差。没有一点肥肉肉也挺嫩。
财迷收养小孩的善举很快传到了化工厂同事们对他表示了敬佩。他前一阵子带的工人中有几个技术特别好的而且都特别好学。财迷与他们的关系就格外近一点有些小的技术活就叫他们带别的工人干。但以前他们总有觉得“徐先生”是大知识分子所以有点“不敢高攀”知道他收养小孩的事后觉得他真的没“上等人”架子。
一天二个跟他干活的工人提出一件事:想叫财迷做师傅。财迷想也没想就答应了:反正他一直在教他们技术而且叫他师傅听了比叫他“徐先生”要顺耳得多。这二个工人是他手下最好学、技术也最高的二个。
在二十一世纪在上海什么人都可称呼成“师傅”。财迷没想到二个时空中“师徒”关系大不相同。这个时候这师傅可不是随便叫的有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意思。他们二人中一个年纪比财迷大另一个也只比他小二岁。而且他们有的自己都已经有了徒弟财迷一下子就成了“师公”!
财迷知道这情况后很不好意思。不过这二个徒弟为人确实很好所以财迷以后一直为收了这些徒弟而庆幸。他的徒弟们也没为拜他这个师傅而后悔过。
第一个叫田家旺二十九岁以前曾在机械加工厂干过说是车床、刨床都会不过财迷看他干钳工活的水平确实很高。
第二个叫周玉复二十四岁读过二年书以前曾是中药店伙计。写一手好字无论毛笔或钢笔字都可以当字帖来看。
二人成了财迷的徒弟后身份上似乎就高了一点指挥工人也“名正言顺”了。财迷也把二个车间的日常生产基本交给他们管理反正车间的生产工艺和制度上也基本理顺了。自己开始调研上海的化工机械生产情况了他想用陶瓷来做一些化工机械。
上海没有瓷土矿但上海有陶瓷厂。财迷找到了一家老板是景德镇人工人也都是景德镇人。财迷学讲的景德镇话有明显的口音但在上海难得有人能说这样的景德镇话了。所以老板对财迷很客气。这陶瓷厂的瓷土有景德镇的(很好的高岭土)也有附近浙江余姚等地的(质量差点相对便宜得多)。
财迷是想看看这陶瓷厂里的条件能不能制造化工厂用的零件。这厂的生产设备、工艺在财迷看来实在太简陋了。淘土工艺是人工脚踩的成型是人工的烧窑温度是凭经验人眼看的……一句话全是人工的。产品主要是碗大大小小的蓝边碗。
由于碗的销路不并好所以也生产陶土的缸。劣质的陶土烧了大大小小的缸。最普通的叫“七石缸”十斗为一石可以装七石米?不过销路也不太好。
财迷觉得是这厂的市场定位有问题。高档产品人家去买正宗景德镇的低档产品竞争激烈他们又没有竞争力产品又单一。
老板对财迷大倒苦水说生意不好做。陶土的钱还欠着人的柴禾的钱也欠人欠了工人的工资……叫人拿缸去顶谁要?厂子在亏本他想把厂卖掉可谁肯来“顶缸”?
财迷看了一下这厂的条件生产小口径低压耐腐蚀管还是可以的。有机械加工配合也可以生产耐蚀阀门:这厂可以生产陶瓷阀心。但要有玻璃纤维才能生产高强度陶瓷产品。
所以当老板说如果有人肯出二千大洋他就肯把厂盘出去财迷有点想来顶这个缸了。
但是财迷当时没说要盘厂因为在置办了新家后他也没有多少元钱了。他只是说要在陶瓷厂里自己用瓷土做几条管子试试。并谈好了价格这价格比英国进口的铁管要便宜三十多倍!
这事他要与化工厂吴经理谈了才能开始干的而吴经理不是常来的。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财迷抗日记】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三章 吃老鼠〗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89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