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六章 专访吴为(2/2)

几位副主席都会有异议,惟独提到吴为,意见高度一致。

在联工作的志勃对吴为道,没想到你这子居然想写,你以为什么人都能写啊,想写就能写出来啊。你知道吗,咱们全市有多少在省作协签约的作家?

吴为道,我哪里知道这方面的信息啊?

志勃道。我告诉你,着用手指着一位长相挺雅的四十来岁的年轻人,你认识他吧?

吴为道,何止认识,报社的宋长君,负责艺版的,前两年,政协的赵老写的诗集,让我写诗评,我冒昧的写了篇诗评。就是他给发的。

宋长君点点头,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多次饭了。

吴为笑道,我写的诗评中,引用李白那篇关于月光的名篇还把床前明月光,误写成窗前明月光了。

宋长君惊讶道,是吗,我当时怎么没发现啊?

吴为笑道,你以为象这样引经据典的字不会出错吧。我后来出书又遇到了类似问题,把道德经里的“安其居、乐其俗”。按照我们后人的习惯用法,误写成了安其居、乐其业,当时书稿已经审阅完毕交付印刷,我意识到这个地方可能出差了。马上给责编打电话,她听了道,这个地方要出差可是硬伤,答应马上修改。

志勃道。长君是咱们全市在省作协唯一的签约作家。你想写,就向他多多求教。

宋长君问吴为道,你写过散吗?

吴为道。写过数百篇散。

宋长君道,有这个基础,可以尝试写写。都散是形散神聚,你写了那么多散,想必你对散会有自己的体会了。

吴为道,我感受到散里面有一种美。

宋长君鼓励道,你能出散的美就不简单了,看,散的美美在何处。

吴为道,散,厚重不如物,精粹不如诗歌,叙述完整容量不如,生动可感不如品相声,潇洒放纵不如歌曲,逻辑不如论,私密和机智不如网络聊天,哲理深刻不如哲学,形象栩栩如生不如电影电视,情趣体验不如恋人的喃喃细语。但,独有它才能够从俯拾即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乃至琐屑不堪入目的生活片段枝节中,裁取那么一点一滴,借助于想象与字,舒展编织而成章。它的编织却有一种“一篇章,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的严谨,又如有人所,透露出用“体温焐化坚冰、用手掌碾碎石块”的艰辛,又如有人所言,是经历了一番蒸煮式的煎熬,才有了那种少一点刻意、多一点从容和缓,少一点呆板、多一份灵动,少一些矫揉造作、多一点皮实豁达的意境。

散,因为它经受了一场冶炼的历程,才把本来看上去松松散散的字,似有一种筋骨在里面牵连,有一种内在的神蕴在折射辉映,所以使它没有诗歌那样的刻板、论那样的书卷气、那样的拖沓、品那样的轻慢、物那样的腐味。散的美,是一种独特的美。它所搭建的美的意境,不象逻辑美那样隐藏着环环相扣、层层严整递进的美质,它的美是一种散淡、随意、舒展、放纵、流畅、挥洒、联想的美,仔细品味,有一种抒情舒缓透射出的奔放、炽热;状物形象逼真的栩栩如生;哲理的明快深邃而不晦涩;言志刚烈高远而不刻板;句型错落有致所散发出的人格美的韵味。散的美境也成了人间一种独特的景致: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是人的心灵感受通过字展示散发出的魅力;人人眼中见,人人笔下无,则的是外部景物的字展现;第三层次,便是读如临其境,如果有写尽天下美境的字,岂不可天天荡漾在天下美境之中?当然,这只是理上的一种假设,事实上不可能存在。天下之美是没有穷尽的,美中之外还有更美,生活本身便是创造美的富矿,所以,字对美的采集编织自然也是无穷尽的。散是心灵舒展的舞台,是自我开发、体验、品味、升华人生意境的方式,是心灵活动的艺术表现,是开掘美质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净化心灵、摒弃罪恶的重要手段。

吴为一口气描绘出散的美境,在座的人听得入迷了。

一直没有话的报社社长李伟道,吴老师啊,你把你写的那些散,给我送去,我可以安排在晚报上连载,你的章拿到我们报纸上发表,是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档次。

吴为客气道,还望各位行家多多指教。

阿乐道,你们听听,他对散美境的那番感悟,变成字就是一篇美。老吴啊,你读过钱老的论通感吗?

吴为应道,没有。

阿乐道,你上网搜一下,保证有。我看你就具有了通感。

吴为听了觉得好奇,自己曾经悟出人具有感悟万物万物性理的能力,不知是否与这个通感有关联。

席散后,吴为回到家中,马上上网查看,果然看到论通感,钱老用了所采集到的大量史料,证明通感的存在,给吴为印象最深的是,中举出一首古诗,其中有“春意闹枝头”,他一下子理解了通感的意思,不同感觉相通可以相互为用,春意本来是视觉,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闹枝头的闹字,是听觉。吴为又进一步想象到,通感大概也有触类旁通之意。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超级程序】最新更新章节〖第一五六章 专访吴为〗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704/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