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川汉路一波三折 辛亥年保路运动(1/3)
【史要】修筑川汉铁路一波三折,四川保路运动,引发辛亥革命……
却,同盟会广州黄花岗起义被平息后,以曾任翰林院修撰江苏海门人张謇为主的立宪派人士又多次请愿,要求实施责任内阁制。
迫于内外压力及消弭朝野的反清情绪,清庭于宣统三年五月八日颁布了《新订内阁官制》;下令裁撤军机处等旧的一套官僚机构,成立所谓的责任内阁,以迎合立宪派人士的口味。
责任内阁由十三人组成,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原军机大臣、满洲镶黄旗人那桐与请辞了东三省总督之职的徐世昌为内阁协理大臣。下设外务部、学部、民政部、度支部、陆军部、海军部、法部、农工商部、邮传部、理藩部等十个部,可谓是换汤不换药;而十三名内阁大臣中,有九人是满人,其中善耆、载泽、载询等七人是皇族;仅有徐世昌及广西灌阳人唐景崇、广东顺德人梁敦彦、江苏武进人盛宣怀等四位是汉人。
故而,人们将其称之为皇族内阁;如此的瞒天过海之术怎能令人诚服,反清情绪仍难平息。
而不久,四川却因川汉铁路的股权问题引发了民间的一场骚动。
原来,《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势力纷纷向中国内地渗透。列强们知道,势力渗透的最好办法是修筑铁路;铁路修到哪儿,其势力范围就能扩展到那儿。
而此时,清皇朝开始推行新政,也欲通过修筑铁路促进民生摆脱贫弱。
于是,打算先在直隶修筑一条北京至张家口的京张铁路,继而在中部沿长江再修筑一条从四川成都至湖北汉口的川汉铁路。
受尽了丧权屈辱的满清皇朝这次打算挺直腰板了,宣称“不招洋股,不借外债”,要“自办铁路”。
然而,因屡屡的战败赔款,大清皇朝的国库已捉襟见肘几被掏空,如何承担得了修筑两条铁路的巨大费用;结果,权衡轻重缓急以后把仅有的一些资金投到了京张铁路上,川汉铁路只好搁下缓建。
列强闻知清政府打算修筑铁路了,皆希望通过各自的影响力能捞到筑路权;当得知京张铁路已成定局拒绝外资加入,列强就把目光瞄准了川汉铁路。且川汉铁路东至长江中流的重镇汉口,西达素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川蜀大地,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的东、西;若能得此路权,其潜在的巨大政治与经济利益是无可估量的。
而长江流域本来就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政府更是当仁不让,不遗余力地非他莫属。且此时,英国政府已将清皇朝中主管铁路的邮传部中的一批官僚们暗中买通了;结果,邮传部故意以“本朝缺资,难兴此大业,不若借鸡生蛋”为由,有意将此路权出卖给英国。
这一消息传出后朝野哗然了,远在日本留学的四川籍学生更是纷纷致函国内,竭力呼吁“川人筹资自办铁路”,以免川汉铁路落入列强之手。
时任四川总督的锡良倒是也有此意,为保住川汉铁路不被列强染指,锡良向朝庭奏本力陈利害而主张“筹资自建”。
清庭准奏,允许四川人自办川汉铁路。
于是,锡良随即成立了一个官办的川汉铁路公司;也宣称“不招洋股,不借外债”。
但因川汉铁路计划始自四川的首府成都,经内江、重庆、万县、奉节、秭归、宜昌后,直达湖北的汉口;全长二千多里,所需银两颇巨。官府拿不出这么一笔巨资,锡良只得以官府名义向民间筹资。于是,就将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了;川汉铁路公司也更名为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并由四川按察使冯煦任督办。这么一改,也就便于向民间筹资;其实,虽然名为商办了,实际上却仍由官府控制。
接着,官府就发行了川汉铁路的股票,通过在所属各城、镇成立的股东分会发行;并明规定“?无论士绅、商贾、农户、市民均须认购”;名义上是自愿认购,实际上却是强行摊派。
远在日本留学的四川籍学生见他们的呼吁生效了,都十分高兴;但又担心官方的强行摊派会遭到抵制,而影响川汉铁路的实施。于是,四川广安人蒲殿俊召集三百多名四川籍留学生会议;号召大家踊跃出资认股,给乡民做个表率,以促成川汉铁路如愿筑就。
年轻的学生个个是热血儿郎自然是一呼即应,不但自己节衣缩食还力劝国内亲友认股;于是,官府很快就筹措到了第一批三十万两银子的认股款。
其实,四川的民众也知道,官府修筑川汉铁路的出发点毕竟是为了保护民族利益,且有益于民生;所以,对于官府强行摊派的举措倒也能理解无甚大的抵触,均愿解囊认股。只是,老百姓毕竟是太穷了囊中如洗,倾其所有也认购不了多少;而有钱的士绅、商贾虽然也愿意解囊,但这些在官场与商界混惯了的精明人处事都会留一手,愿拿出其三分家财来认股的已算不错了。所以,认购结果只筹集了一千六百七十余万两银子,仅为所需全部款项的十分之一。
不能筹足全部款项,锡良心里甚觉怏怏;但是,毕竟已够修筑几百里的铁路了,锡良打算先将这几百里的铁路修筑了再;若能成,多少也可算是一件造福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63章 川汉路一波三折 辛亥年保路运动〗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