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再分裂宁汉战争 夺穗城张黄事变(2/6)
因为,谭延闿与程潜皆是湖南军界出身;论资历,俩人应都是唐生智的前辈。也正因如此,后起的唐生智甚是忌惮,唯恐俩人与其争湖南王之位。
故而,“北伐”初期,“广东国民政府”曾许诺“谭延闿与程潜不回湖南”作为条件,方促成了唐生智的归附及投身“北伐”。也因此,谭延闿、程潜俩人都与唐生智有着很深的隔阂、至今犹存,并没因仨人曾有一段时期同处于“武汉国民政府”而消弥。
“宁、汉合流”后,谭延闿与程潜都滞留南京,也就又与唐生智分道扬镳了。
因而,李宗仁想到了何不利用俩人,“联手对付唐生智”?
果然,当李宗仁将自己的意愿告知俩人后,谭延闿与程潜即表支持。
程潜掌有重建的第六军”,且已移防南京即可为用;谭延闿的第二军虽由鲁涤平所率驻于湖南,但鲁涤平是谭延闿的“嫡系”,只要谭延闿发话也必能为用。
有了俩人的支持,李宗仁顿感腰板硬了;于是,即打算“兴兵讨伐唐生智”。
然而,孙科闻知李宗仁等**“兴兵讨伐唐生智”倒是急了。
虽然,孙科对于唐生智的所作所为也甚觉不妥且反感,但他总觉得“宁、汉合流”后应谋求团结而不该再启兵端,即使有矛盾也该坐下来、心平气和地通过谈判解决;因此,他力主“和议”。
孙科的主张冠冕堂皇,李宗仁只得依从,也就暂缓起兵了。
于是,“南京国民政府”派遣孙科与伍朝枢赴武汉、去与唐生智谈判。
谈判在汉口举行,因双方都“不愿让步”,谈判进行得很不顺利;而当“宁方”提到“‘武汉政治分会’应承认‘中央特委会’”并要求唐生智“中止‘东进’,从安徽撤军”时,却遭到了唐生智的断然拒绝。
因为,对于唐生智来,已经吞下肚了的东西是绝不可再吐出的。
于是,谈判破裂,孙科与伍朝枢无果而返。
其实,这早在李宗仁的预料之中、且正是其所希望的;因为,如此“再起兵‘西征’也就师出有名”了。
于是,十月十九日,由“桂系”把持的“南京国民政府”以“中央特委会”名义作出《决议》:“开除唐生智党籍,解除其本兼各职。”
第二天,即又颁布了《中国国民党为讨伐唐生智告湘鄂民众书》,罗列了唐生智的“蔑视中央,危害主义”、“侵夺皖境,威逼首都”、“兴兵寻衅,涂炭生灵”等罪状;同时,以“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的名义下达《讨唐令》。
“中央特委会”《决议》“讨伐唐生智”后,立即得到了各方的支持。
“两广”的李济琛、黄绍竑立即《致电》李宗仁,表示了“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而江西的朱培德,因“南京国民政府”仍《任命》其为“江西省主席”;因此,“宁、汉”重起争端后,朱培德站在了李宗仁一边。
鲁涤平是谭延闿的“嫡系”,他见谭延闿已融入“南京国民政府”了,也就随同表态讨唐。而一直来置身于局外的“滇军”、“黔军”、“川军”也都随大流,齐声谴责唐生智。
如此一来,一个“讨唐联盟”无意中形成;顿时,唐生智显得形单影只,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原来颐指气使、目空一切的唐生智,往日的气势顿消,处于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中。
李宗仁见形势对自己大利了,遂决定“举兵讨伐唐生智”。
十一月一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一支“西征军”,由李宗仁《任》“总指挥”,程潜《任》“副总指挥”。
“西征军”由李宗仁亲率的“第三路军”、程潜的“第四路军”、朱培德的“第五路军”组成。
“第三路军”辖夏威的第七军、胡宗铎的第十九军、陈调元的第三十七军等部,李宗仁兼《任》“总指挥”,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第四路军”辖程潜亲率的第六军、陈嘉祐的第十三军、叶开鑫的第四十四军等部,程潜《任》“总指挥”;“第五路军”辖王钧的第三军、金汉鼎的第九军等部,朱培德《任》“总指挥”。
另外,由“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所率的“楚有”号、“楚同”号、“永健”号、“永绩”号、“江贞”号等舰,“空军司令”张静愚统领的航空第一队、航空第二队,也都参与了“西征”。
“西征军”组成后,即兵分三路进军。
“第三路军”由白崇禧率领沿长江北岸西进,程潜所率的“第四路军”则沿长江南岸而进,欲南、北两路并进夺回安徽。朱培德所率的“第五路军”则由赣北的湖口、九江突入鄂南,以扼住鄂、皖通道,将入皖的“唐军”阻截、俱歼于安徽境内。
于是,程潜即率“第四路军”向宣城进军,“第三路军”的陈调元也率其第三十七军驰援当涂,“宁、汉战争”随即打响。
已与夏威在当涂对峙多时的刘兴,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今忽见“西征军”多路来攻,处境更是显得十分危险了;于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57章 再分裂宁汉战争 夺穗城张黄事变〗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