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孙中山北上宣言 段祺瑞临时执政(5/6)

然而,段祺瑞却扭捏作态了一番后讨价还价道:“须予实权,方愿出山。”

张作霖闻言觉得好笑,心中暗思“有枪、有人、有地盘,方为实;这个合肥,不知他想实什么?空口许愿的何难,那就答应吧”。

于是,张作霖没有二话颌首答应:“合肥勿虑,你主政,我不干预是了。”

冯玉祥见张作霖点头了,只好也同意。

段祺瑞见目的已达,这才顺势下台阶地表示愿意出山了。

其实,段祺瑞此时心中也已有点虚;那倒不是害怕吴佩孚、齐燮元组建什么子虚乌有的所谓政府,而是担心已经启程北上了的孙中山一旦抵京,现在利于自己的局势或许会发生变化;自己当适可而止莫将戏演过了头,否则或会弄巧成拙;到头来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岂不白忙活了?

而现在,想不到冯玉祥与张作霖竟然都答应了他的要求,段祺瑞真有不出的高兴;于是,这才见好就收顺势下台阶了,决定赶在孙中山抵京前登台亮相。

于是,十一月二十三日,蛰居四年后的段祺瑞终于出山了;当段祺瑞乘专车离津进京时,冯玉祥、摄政阁揆黄郛等人到车站迎接。

第二天,按照事先谋定,段祺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简称“临时执政”;同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

《临时政府制》六条,其中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临时执政总揽军民政务,统率海陆军;第二条规定,临时执政对于外国为中华民国之代表;第三条规定,临时政府设置国务员,赞襄临时执政处理国务;第四条规定,临时执政命国务员分任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司法、教育、农商、交通各部;第五条规定,临时执政召集国务员开国务会议。

因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不再设大总统与内阁总理;两者的权力通过明规定后,集中到了临时执政手中。甚至于,连原来归于国会的权力、特别是对于国务员的任命权;同样通过明规定后,也落到了临时执政的掌中。如此一来,身为临时执政的段祺瑞,已将总统、内阁、国会的三大权力全都操在了自己掌中,其集权程度可谓是史所罕见,足令他的前任望尘莫及甘拜下风了。

对此,不谙政治的张作霖果然不干预,冯玉祥也只得听之任之,任由段祺瑞一人摆弄。

接着,段祺瑞即对由黄郛摄政的内阁进行改组并重新任命了各部总长。

新内阁中,为段祺瑞出谋划策的章士钊出任司法总长;而原摄政阁揆黄郛在新内阁中没了位子,则愤而辞职走人去往天津了。

就这样,段祺瑞精心筹划了多时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终于如愿以偿地出炉并成形了。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元首称“执政”,史家则称之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简称“临时执政府”或“执政府”。

且因直系倒台后,那班曾经帮助曹锟贿选总统、被称为“猪仔”的议员们受到检举,一个个都如丧家之犬逃离了北京,由直系扶植的旧国会也就自行解体了;因此,“临时执政府”成立的同时,国会召开了个“非常会议”,以填补旧国会的缺失。

“非常会议”通过了《国会组织大纲》共十一条,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了“本会议由未参加十二年十月五日非法大总统选举之国会议员组织之”,即“由未参加贿选曹锟的国会议员组成”,这一条倒是甚得民意。然而,其他条款中虽也有诸如制定一切临时法规、议决关于政治重要事件之类等语;但因没了对任免政府官员的审议权,即失去了对政府及其官员的约束功能,国会也就形同虚设了。

就在段祺瑞就任临时执政之时,张作霖却命李景林率部以“政府新就,京城亟需整治”为由进驻北京。

奉军进入北京城后,逼迫国民军让出了一些防地,令国民军将士皆愤愤不平。

于是,冯玉祥、胡景翼、孙岳仨人会议,觉得张作霖如此明目张胆地得寸进尺以势压人,全不把作为友军的国民军放在眼中,实在是欺人太甚了;若不抗争,未免显得太窝囊。

因此,胡景翼、孙岳俩人提议;趁张作霖父子都在北京之机,干脆向张作霖在北京的下榻之所顺承王府发起突袭,将其父子俩擒杀了;奉军没了张作霖父子俩,就群龙无首好对付了。

冯玉祥听后,始也觉得可行,即下令各部进入战备状态。但转而一想,奉军此次进京完全是有备而来;自己若是动手,能有几分胜算实难把握;虽,“北京政变”后,国民军的兵力有了扩充;但比起奉军来,对方的实力毕竟仍比自己强,若是弄巧成拙反被其所败如何是好?再,张作霖老奸巨猾,怎会不作防备而让人轻易得手?所以,明摆着这是一步没有多大把握的险棋,宜慎思而后行。

最后,冯玉祥觉得虽是委屈还得慎重而不应冒险,也就撤销了已经下达的命令;于是,一场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的战争算是避免了。

然而,冯玉祥、胡景翼、孙岳仨人秘密会议欲对奉军动手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张作霖的耳中。这次,张作霖倒是显得比较大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20章 孙中山北上宣言 段祺瑞临时执政〗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