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孙中山联俄联共 蒋介石入主黄埔(2/5)
。
三天后,国民党一大复会;孙中山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并多次作了重要讲话。
孙中山在《讲话》中回顾了国民党的革命历程及存在问题,阐述了改组国民党的必要性;同时,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以此为基础,重新释述了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对内倡导民族平等,对外谋求民族解放,即包含了要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则是在原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分立的基础上,强调了民权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行直接民权,国民具有选举权的同时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以避免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及私有资本操纵国民生计。
如此,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的政治纲领基本上吻合了,国共合作也就有了政治基础。
随后,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且将新三民主义写入其中,以作为今后指导工作的方针。
同时,代表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出版及宣传问题案》等议案,并对国民党的中央机构进行了改组。
改组后的国民党,决定在保留总理的前提下实行委员会制,即设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
被保留的总理之职,当然毫无悬念地仍由孙中山胜任,舍其无人可就。
虽然,仅有五人组成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全由国民党的邓泽如、吴稚晖、李石曾、张继、谢持等人占据了。但是,由四十一人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却有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毛*泽*东、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于方舟、韩麟符、沈定一等十名**员当选为委员或候补委员,占总数的四分之一;这对于当时党员总数仅有数百人的中国**来,所占比例已是不了。
且在中央执行委员会”下设的组织部、宣传部、工人部、农民部、军事部、青年部等八个机构中,中国**则又有谭平山出任组织部长、林伯渠出任农民部长;年轻的中国**能在国民党的中央机构中占据四分之一的席位,也该算心满意足了。
所以,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国、共两党的合作显得十分融洽。
因**员多是些知识阶层中的精英及有理想与抱负、充满朝气的年青人,非国民党中那些旧军阀、旧官僚阶层中的人可比拟;所以,**溶入国民党内后,立即显示并发挥了其他政党或个人难以替代的作用,使国民党的面貌为之一新。
因此,对于国民党而言,代表大会的召开及国民党改组,是其党史发展旅程上的一次里程碑;蜕变后的国民党获得了新生,有其深刻而又重大的历史意义。
而**在帮助改造国民党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完善自我并继续发展壮大自身的力量;而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又给**放开手脚活动提供了便利。所以,此后的数年内,可谓是国*共合作的蜜月期。
国民党一大召开后,孙中山又于四月十二日发表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简称《建国大纲》。
孙中山在《建国大纲》进一步明确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并提出了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建国理论;从此,孙中山的建国理念、特别是三民主义即成了国民党的指导思想,谁也不敢明言将其抛弃。
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同时,又将创办军校的议案提交代表大会审议。
大会通过了孙中山的提案,但将国民军军官学校更名为了陆军军官学校;并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李济琛、沈应时、林振雄、邓演达、俞飞鹏、宋荣昌等七人为筹备委员会委员。
恰此时,又有苏联军事顾问杰列沙托夫、契列潘诺夫等人抵达广州;孙中山更是心悦,遂请俩人参与军校的筹建。
然而,此时的蒋介石一直郁郁寡欢;因为,在如此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却因其资历浅薄未能入选中央执行委员会而被冷落于国民党领导机构之外。
会后,虽然让他担任了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一名委员并委以负责军校的筹建工作;但蒋介石觉得,无论军事委员会还是军校,都不过是国民党中央本部的一个下属机构,无非是受人使唤的工具罢了;这对于胸有抱负希图在政坛上显山露水,且已自认为颇受孙中山器重了的蒋介石来,似乎有点大材用了,他岂愿甘受屈就?
同时,蒋介石觉得此次代表大会及对国民党的改组,孙中山太信任苏联顾问鲍罗廷了;甚至连国民党中央机构的人选也听从了鲍罗廷的安排,以至于让**人占去了太多的位子;可见,孙中山对于他考察苏联后所作的《报告》已被抛到了脑后不再当会事,这令蒋介石又有一种失落感。
何况,蒋介石因莫斯科之行后对苏联成见尚存,而今要他去与苏联顾问共事,心中也甚感不爽,也就懒得接这份差事。不过,因为筹建军校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13章 孙中山联俄联共 蒋介石入主黄埔〗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