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黎元洪被迫下台 孙中山派团访苏(1/5)
【史要】胎死腹中的国事协议会,黎元洪下台;****三大召开;孙中山派代表团出访苏联……
却,就在两广再起风云之时,北京政坛上也变幻莫测无有宁时。因王正廷答应代理国务总理的廿天时限瞬息即至,黎元洪也就又得走马灯般的再换阁揆了。
这次,黎元洪提名了已是陆军总长的张绍曾。因为,张绍曾是吴佩孚的儿女亲家,想必洛阳派不会反对;而张绍曾本人与议长吴景濂私交不错,估计保定派也不会再羁绊。
果然,黎元洪提名张绍曾后,洛阳派没表异议,吴景濂也信誓旦旦地保证议会审议必能通过。然而,在正式提交议会审议时;因张绍曾毕竟是吴佩孚的亲家,保定派的议员仍多持异议。
虽然,因议长吴景濂表示了赞同,反对之声没有先前那么强烈;但是,保定派仍提出了须让该派的高凌霨任内务总长、张英华任财政总长、吴毓麟任交通总长作为交换条件,方能答应通过对张绍曾的提名审议。
对此,黎元洪没有二话。洛阳派虽感不爽,但因内阁有十个总长,对方只要了三个不算为过,也就觉得不宜再作计较而答允了。
就这样,两派终于都做出了妥协,悬而未决的国务总理人选问题这才得到解决。
而保定派得了三个管人、管钱的总长位子后,也觉得满意了;因如此,内阁中原来由洛阳派占多数、近乎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
一九二三年一月四日,张绍曾在保、洛两派都认可的情况下正式出任国务总理,这在直系掌权以来是从未有过的;因此,张绍曾觉得颜面生光着实得意了一阵。
而黎元洪见这次的阁揆提名终于没再搁浅,心中的一块悬石也算落地了。
张绍曾出任国务总理后,也兴致勃勃的想做点像样的事。
因为,在他觉得,既然自己的出任阁揆前所未有地被两派都认可,也就可以无所顾忌放开手脚干一番。何况,自己与吴佩孚是亲家,即使有谁跟他过不去,总也得看在吴佩孚的面子上给他留一手。再,自己的资历在直系中除了曹锟,谁都比不了他;早年留学日本时,张绍曾与吴禄贞、蓝天蔚曾被誉为士官三杰而有名气;辛亥革命前,曹锟任新军第三镇统制时,张绍曾也已是新军第二十镇统制了,两人应算是同辈;而其发动并参与的滦州兵谏曾名噪一时谁人不知?仅凭着这一些,张绍曾自认为坐这把阁揆之位并非高就,有什么需要看人眼色行事呢?所以,张绍曾打算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了。
张绍曾对国事有着自己的见解,他既反对陈炯明、赵恒惕等人倡导的所谓联省自治,也反对孙中山的北伐及段祺瑞、吴佩孚等**用武力统一中国之为;倒是也如黎元洪一样,幻想着能通过某种和平方式谋求统一中国。以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今,自己出任阁揆了,可以且也应该按自己的意愿来主政;若仍一如既往毫无建树,则白坐了这把交椅,自己对自己也难以交待。
因此,上任伊始,张绍曾就打算将南、北各地的实力派及政党领袖邀至北京,举行一次国事协议会,以协商和平统一问题。
黎元洪想不到张绍曾的主张竟能与自己相似,感到甚是欣慰,觉得这个阁揆选对了;因此,竭力表示赞成。
由此,黎元洪也又萌生了协同张绍曾,再倡和平统一之举的念头;于是,府、院联手,黎元洪与张绍曾为同一个信念走到了一起,这倒是自民国政府成立以来难得的。
接着,张绍曾给曹锟、吴佩孚、孙中山、张作霖及各省督军分别致电,呼吁“罢兵戈、举和议、求统一”。
然而,俩人未免太天真,不知晓自己的想法恰如孩在阳光下吹的肥皂泡,虽是好看好玩却很快就会破灭毫无现实意义。
因为,在这乱世时代,若是真有谁想化干戈为玉帛,那也必定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断难如愿。所以,这“罢兵戈”三字岂是易事?实在的,想“罢”也罢不了;兵戈难罢,和平统一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各省军阀也如反对废督一样,对黎元洪与张绍曾所倡议的和平统一都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而因直奉战争败退于山海关外了的张作霖,念念不忘要复这一箭之仇;什么和平、统一之类的话根本难入他的耳中;因此,张绍曾的话在张作霖听来如同耳边风,干脆连一个字的回复也不给。
而刚取得讨逆战争胜利、准备再举北伐的孙中山,根本不相信北洋政府能有和平诚意;但见张绍曾既然倡议了,觉得不宜使其冷心;且出于礼节,既有来岂可无往?也就打算给予回应。
然而,正当孙中山欲给张绍曾回复时,却发生了京汉铁路上的二·七惨案。
孙中山见吴佩孚等人已因二·七惨案将其伪装完全剥去了,更觉到了吴佩孚之流全无和平诚意可言;因此,孙中山愤而回复道:“华夏之乱,源于军阀;军阀之再,北洋直系;直系之魁,蓬莱吴氏。吴贼残民祸国,路人皆知,神人共愤。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故欲使九州宁复,当先去吴贼,后方可言和平而求统一;非此,皆梦话呓语也。”
各方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11章 黎元洪被迫下台 孙中山派团访苏〗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