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孙中山广州蒙难 蒋介石赴粤护驾(1/6)

【史要】广州兵变,粤军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难永丰舰;北伐军回师平叛,蒋介石赴粤护驾……

却,北京政府忙于搞所谓的法统重光之时;孙中山的北伐军已挺进江西,且一路所向披靡形势大好。然而,就在北伐军节节胜利之时,忽然传来广东的粤军旧部有异动,顿使坐镇南雄的孙中山心中忐忑了。

因为,广东是北伐大后方,广东不稳则北伐难行;孙中山好不容易把陈炯明支走将广东控在自己手中,岂容再生变乱?若是粤军旧部真有异动,广东局势岂不有危?而北伐已取得的大好形势岂不要付诸东流?为此,孙中山觉得自己得赶紧回广州控制局势以防万一。于是,孙中山带了两个营的警卫匆匆地从韶关返回广州了。

孙中山走后,北伐军的攻势趋缓了,倒是让刚接任江西督军的蔡成勋松了口气。

孙中山回到广州后,确是觉到了广州城内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原来,自从孙中山将陈炯明罢免后,粤军将领中有人觉得陈炯明受屈并欲为其鸣不平;而孙中山将粤军收编后划归北伐军节制,更令粤军将领心生怨怼。

虽然,孙中山委任了魏邦平、叶举等人以示重用,欲以此平息粤军将士的怨怼收拾军心;然而,叶举等人并不领情。而从上海回粤的洪兆麟见陈炯明被罢黜后的广州已为北伐军所控,也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心中甚觉不爽。

而姚雨平受孙中山之命在广州招募民军,却有大量盗匪流氓渗杂其中而时有扰民之举,把个陈炯民好不容易治理得有条有理了的广州城又搞得不像样子了,市民为此怨声载道;叶举等人则认为皆因孙中山罢黜陈炯明之故,遂把怨气都出在了孙中山头上。

于是,叶举与洪兆麟俩人皆欲伺机举事,将广东从孙中山手中夺回。当孙中山在韶关再次誓师北伐出兵江西后,叶举觉得时机到了;遂与洪兆麟商议准备举事,俩人一拍即合;于是,叶举将所部六十个营的兵力悄悄地调回广州。

就在叶举与洪兆麟准备举事时,孙中山从韶关返回广州了。孙中山的返回,令叶举等人犹豫不决举棋难定了。

就在此时,传来了“黎元洪返回北京,恢复大总统之位,中华民国已法统重光了”的消息。接着,北京城内以蔡元培为首的二百余名民国元老与知识分子,认为广州政府发动的所谓护法运动目的已达;所以,《通电》要求广州政府停止北伐。而那些旧国会议员更是《通电》指责南方非常国会选举产生的非常大总统是非法的,也就敦促孙中山应如同徐世昌一样也宣布下野。

这些消息与《通电》,对于孙中山打击果然不;然而,孙中山早就看穿了所谓的法统重光,无非是直系军阀曹锟与吴佩孚玩的一种把戏而已;黎元洪不过是个傀儡,是曹锟与吴佩孚欲行独裁为愚弄国人而打出的一个幌子;因此,孙中山不屑一顾置之不理仍打算继续北伐。

然而,对于正准备对孙中山发难而尚犹豫不决的叶举等人来,却如打了一剂强心针。

因为,法统重光了,黎元洪已复位;有道是“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徐世昌已下台,孙中山当然也得下野。而孙中山不愿自动去职,那就得有人来将他赶走;驱逐一个不必再尊崇为大总统了的当权者,就不算为犯上作乱;想到此,叶举似乎有了举事的充分理由。

而在此时,孙中山为了能继续北伐,决定先消除广东这块大后方的后顾之忧;而最让他担忧的,莫过于已蠢蠢欲动了的粤军。

于是,六月十四日,孙中山下了一道《勒令》:“粤军全数退出广州城三十里之外。”

孙中山的这道《勒令》,更是激怒了已怀反心了的叶举、洪兆麟等人。于是,六月十五日,“粤军”高级将领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举事。

一直保持中立而不愿参与其中的魏邦平得知叶举等人要对孙中山发难后,赶紧连夜匿名给总统府打了电话,直言警告:“粤军将举事,总统府已危在旦夕,孙大总统赶紧离开,以免遭危害。”

孙中山的秘书林直勉接此电话后,虽狐疑不定但还是赶紧报告。

此时,尚是子夜二点,孙中山从睡梦中被叫醒;忽闻有人匿名警告,孙中山不以为然处之泰然道:“诸位不必惊恐,吾知竞存,其虽被免职自感委屈,但断不会生如此险恶之心;何况竞存已去惠州,羊城何来异变?其旧部纵有虎狼之士,谅也不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或有人故弄玄虚,为惑军心而已。”

孙中山如此不顾处境危险,大有临危不惧的胆魄与风度;但是,却使林直勉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然而,不管别人如何劝,孙中山却仍不打算离开总统府。

最后,还是宋庆龄对丈夫晓以大义道:“先生所言差矣,既然有人报此凶讯,必定事出有因;有道是,心无大错。虽竞存不在广州,但谁能保证其部下无居心不良之人?若是因疏忽大意而有失,先生如何向国人交待?先生切不可视安危如儿戏,先生之安危攸关民国之安危;故而,为国家计,为万民计,先生也当以谨慎为上。”

孙中山听了夫人如此,倒是心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百年史话中华演义】最新更新章节〖第103章 孙中山广州蒙难 蒋介石赴粤护驾〗地址https://wap.xbqg9.net/15/15240/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