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我也想出点力(1/2)
冯乡长今年37岁了。对于一个90年代初上大学的大学生来说,这升迁速度算慢的了。>
不过他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待了三年,看起来还有往上爬的机会。>
怎么爬?>
除了资历,还得靠政绩。>
找关系、托人帮忙、拉下脸向上级申请,他能想到的办法全用了,最后靠远在香江的大学室友,帮他联系上了古仔,接洽了捐建希望小学的事。>
本来就打算建一座的,建在石竹村和邻村交界的地方。>
这里离乡里有接近一个小时的车程,附近几个村子的学生们去乡里上学确实不太方便。>
更重要的是,新规划的省道,很有可能经过这里。>
建起来以后,就是活生生的招牌。>
“天时” “地利”,只要再取得领导和捐建方的支持,也就是“人和”,那这事就能完全敲定下来。>
可他往上的报告还没开始写呢,就有人提问题了。>
“小学合并的事……”冯乡长斟酌了一下用词,在县领导的注视下,硬着头皮解释道:>
“可能外地有这样的趋势,但在我们乡,乃至我们县,应该暂时没有这样的计划。”>
分管教育的副县长适时的点了点头。>
是这样吗?>
叶梁开始回忆。>
他回老家的次数确实不多,回来的时候也不会关注学校的事。>
如果古仔真的在乡里捐了一所小学,自己会不知道吗?>
好像还真有可能……这位实在是太低调了。>
不对啊,如果真是这样,自己表哥后面去开校车,肯定会知道啊,也肯定会告诉自己。>
就是之前那位怒刚导演的表哥,大概在18年前后,他因为勇救落水儿童上了报纸,县里帮他安排工作,就是在乡里唯一的小学当校车司机。>
那时候,乡里肯定只剩一所小学了。>
这么看来,古仔这学校,要么最后黄了,要么就是被合并了。>
叶梁抬头看了看眼前的领导们,也不全是大腹便便的秃头领导啊,这事应该还有的商量。>
“这个,我只是随口一说,各位领导不要介意。”>
冯乡长深深的看了叶梁一眼。>
随口一说……>
这位香江来的古先生,要是真听进去,改了主意的话,可不是一句“随口一说”能解释清楚的。>
他正打算顺着叶梁的话,往下聊一聊学校选址的事,突然又听到刚才的年轻人开口说道:>
“但是我还是觉得,学校最好还是建在乡里。原因有三点。”>
叶梁已经打定主意,把话说透。>
以后,古仔还会捐上百座学校,如果他每次都能按今天自己说的,把学校的选址考虑清楚,才能把“助学”落到了实处,钱也花的不冤枉。>
“第一点,生源问题。建在乡里,就意味着拥有了全乡的生源,而不会局限在附近的几个村子。”>
“这一点,大家现在可能还感觉不到。但是说实话,和我同龄的、那些从小一起长到大的小伙伴们,他们很少会选择留在家乡发展,他们会去县里、市里。他们的孩子,自然也会去别的地方上小学。”>
“未来,还在乡里小学读书的孩子,肯定是会比现在小很多。”>
叶梁说完以后,没有急着说第二点,而是看向在座的其他人。>
有没有人要反驳的?>
副县长开口了。>
“小叶考虑的很有前瞻性啊,但是请古先生这边放心,在我们县,所有由社会爱心人士捐建的小学,县教育局这边可以保证,让学校能在全乡、乃至全县范围内自由招生。”>
言下之意,生源肯定没有问题。>
叶梁笑笑没说话。>
又等了一会儿,看在座各位没有继续说话的意思,他也没接副县长的话茬,而是接着往下说自己的第二个理由:>
“第二点,是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学校建起来,除了学生,总要招老师吧。”>
“要是地方太偏僻了,我想可能没有多少老师愿意待,特别是在待遇差不多的情况下。”>
照例,这个问题说完,叶梁又顿了一下。>
领导那边肯定会给出解释。>
他当然也同样不会评价或者反驳。>
场面话谁都会说嘛,反正总能找到理由的,但实际能不能落实下去,谁知道呢?>
也许领导换了人、上面来了新政策……总之,能解释的。>
反正叶梁的话,大部分是想说给古仔听得。>
领导们能点头,给一点承诺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最佳导演:从微电影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八十六章 我也想出点力〗地址https://wap.xbqg9.net/14/1453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