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评委会乱成了一锅粥(1/2)
叶梁一直觉得,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沾上“圈子”都会变味。rn 比如“粉圈”“娱乐圈”“网红圈”什么的,每一个都像臭鸡蛋一样,正常人看到就会躲得远远的。rn 但轮到自己,真进了“导演圈”,才发现有点……真香。rn 主要还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好像都挺好说话的。rn 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很多导演都是燕京电影学院毕业的。rn 见面以后,一句“老学长”或者“小学弟”,就能让第一次见面的两个人的关系,马上从“陌生人”往前进一步,变成“有点交情”。rn 见王铨安的时候就是这样。rn 寒暄过后,王导给叶梁泡了杯茶,在知道叶梁不抽烟后,他主动把烟掐了。rn “学弟,你的电影,怎么不是星辉公司他们送来?”rn 叶梁听出来,王铨安这是绕着弯儿打听自己和张义谋的关系。rn 我偏不告诉你。rn “陆总他太忙了,送审的时候,他旗下艺人的电影正在公映,票房比较重要。”rn “怪不得。”王铨安点点头,继续问:“那你能来柏林,一定想了不少办法吧?”rn “有贵人帮忙。”rn 叶梁笑着的说道,赶在王铨安追问前,他反过来问:rn “学长,这次我的电影,提名了五项,有没有机会拿一个啊?”rn “哈哈,这我怎么知道。”rn 王铨安打了个哈哈,装作没听懂。rn “这种事,只有等到颁奖礼晚上才知道啊。”rn “是吗?”叶梁装出很困惑的样子,“可是学长,之前电影节的人打电话给我,说让我们在柏林多待几天,千万不要急着回去。这难道不是暗示我们剧组有奖吗?”rn 王铨安听到这句话,果然神色有些变化。rn “你都知道了,还问我干嘛?”rn 他没好气的说道。rn 其实叶梁根本不知道,也没接到所谓的电话。rn 但是三大电影节、乃至其他电影节的尿性都是这样的,犹抱琵琶半遮面,明明会给你颁奖,但是又不说破,只是跟你说,电影节结束前千万不要离开。rn 现在离颁奖晚会还有两天,叶梁觉得,要通知的话,早就通知了。rn 可是自己一直没接到主办方的电话,他心里也有点打鼓。rn 不会真就全是安慰奖吧?rn 好在王铨安的话,给了他一点信心。rn 其实叶梁不知道的是,电话之所以一直没打来,除了因为下榻的酒店里,本来就有电影节的工作人员,只要看到有剧组准备离开,就会提前和组委会联系,看要不要拦下来。rn 而海青和谭诗韵今天一整天都在外面逛街,完全没有打算提前离开的意思,电话也就不着急打。rn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柏林电影节的评委会这时候,已经乱成了一锅粥。rn 评委们争论的,是《团圆》和《看不见的旋律》到底谁获奖的问题。rn “我个人认为,如果你们要把最佳影片颁给叶的电影的话,那最佳剧本就应该给王。”rn 评委会的副主席维姆再次强调了自己的观点。rn “我赞同您的话,柏林电影节自开办以来,从来没有试过将两个奖同时颁给同一部电影,我觉得这次也不例外。而且对一部电影的得奖,更能提高了大家的积极性。”rn 评审团的一位中年女士赞同道。rn 她说的,也是柏林电影节一贯以来坚持的做法:rn 雨露均沾。rn 就在这件事看上去就要拍板的时候,评审团的主席沃纳突然站了起来:rn “各位,我还是想说,当我们在评选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评什么?”rn “是按照一些可能并不存在的规则来选电影,然后把他们的名字写到获奖名单上去?还是按照我们看完电影以后,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去投票。最后依据我们投票的结果来选?”rn 沃纳的语气非常严肃。rn 第一次做评委团主席的他,质问的是柏林电影节的传统。rn 59届,没有一部电影在同一届一次性得两个奖及以上。rn 刚开始这可能是巧合,但到了后面,就变成一种潜规则了。rn 虽然采用的是不记名投票的方式,但是大家会根据奖项的含金量从高到低排列,拿了高含金量的电影,后面的奖项就自动退出竞争。rn 《看不见的旋律》在“最佳影片”的票数排第一,那后面评最佳剧本的时候,尽管叶梁电影的票数比《团圆》高出了两票,单按照一直以来的规则,奖是属于王铨安的。rn “沃纳先生,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从投票结果来说,两票并不能说明太大的差距。《团圆》作为本次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如果什么奖都没有,有点难看。”rn 维姆副主席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详细阐述了他对两部电影剧情的看法。rn 《团圆》是以海峡两岸亲人离散重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退伍老兵回到盛海,想找回自己的妻子,却让妻子现在家庭产生剧烈动荡的故事。rn 相比于《看不见的旋律》的犯罪和人性的主题,《团圆》显然更符合柏林电影节设立的初衷:rn “关注政治和社会现实,加强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rn 维姆的话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rn 但沃纳主席依然坚持他的想法。rn “如果投票完不坚持结果,那投票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对叶来说,很不公平。”rn “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最佳导演:从微电影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107章 评委会乱成了一锅粥〗地址https://wap.xbqg9.net/14/1453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