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土壤死了(2/4)

为蚯蚓在食用土壤和腐殖质的同时还在土壤中活动所以土壤的孔隙有所增加从而使土壤排水和空气流通良好。据统计由蚯蚓所翻松的土量每1平方米每年可达8~55吨。土壤是由一个生命之网所组成的综合体在这儿生物依赖于土壤反过来只有当这个生命综合体繁荣兴旺时土壤才能成为地球上一个生机勃勃的部分。”

那位白专家对李志刚说:“这样跟你说吧如果用极端一些的说法来形容的话目前地球上的土壤已经严重退化和月球上的土壤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没有生命的。”

“土壤死了!这是咱们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事情!”那位眼镜专家忧心忡忡地说。

“啊!怎么会这样?”那几名助手都惊叹道。

李志刚心中一阵狂跳眼前一阵阵黑。自己在凤凰山溶洞宾馆现所有植物全部死亡后曾经有过这种感觉。如今四个多月过去了通过自己和大伙的共同努力稻种也弄到手了社会秩序也基本有所恢复联盟也初步规模本想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却被这两位专家迎头泼了一盆凉水真是“晶晶亮、透心凉”。

难道今后地球的环境真的变得这样糟糕?李志刚心乱如麻脑海里不由得浮现了这样的景象:

……两位农业专家的预言果然变成现实尽管体育场稻田试验取得成功但也是在人工改变土壤结构后才实现的。因风沙影响北方大区建设中无法在室外进行农作物种植。当道南方大区建设开始后人们惊恐地现从联盟带来的稻种根在那些已经死亡的土壤中生长得十分缓慢甚至无法完成整个生长周期按灾难生前的种植方法只能是颗粒无收。没有办法人们只能在土壤里面加入各种改良剂埋入通风管就像给病人安装呼吸机和生命维持仪一样强行行持着土壤的生命勉强收获一些农作物。

但由于人口数量有限这种改良只能只能是极小范围的对于广袤的大地来说作用是微乎其微。野生植物越来越少只能局限于当时没有被伽玛射线袭击过的地方无法向其他地区蔓延。没有植物的覆盖大地继续是一片萧条。即便是蔡同荣他们那边也逐渐变成一个荒凉的、没有任何生物在野外活动的野岛。气候也越来越糟糕各种极端天气频现。

几年后幸存者们的外部生活环境明显恶化。走出室外到处都是一片荒凉风沙肆虐昔日的土地都板结变硬生物无法在上面存活也无法进行人工改良。人们只能生活在室内农作物只能在体育馆内种植日常活动也限于室内。又过了几年地球环境极度恶化室外彻底变成了不毛之地。气候也更加异常起来要么就是烈日当空要么就是大雨倾盆。由于地面植物都无法恢复土壤结构也失去了涵养水分的功能大雨一到洪水就开始泛滥低洼处一片泽国。蔡同荣等人又重新退缩到基地内。李志刚这边的一部分人也要重新回到凤凰山宾馆。其余的则只能躲在大型体育场内成为真正的‘穴居动物’。

由于农业文明进程停滞不前幸存者重新恢复工业文明的梦想彻底破灭跨地域的融合停止了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少。外出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收集各种灾难生前遗留下来的生物物资。随着自然环境温度的骤升骤降这些遗留物资也在迅老化失效高分子制品基本上都不能够使用了金属制品也是锈迹斑斑。

十几年后幸存者的后代开始长大他们因为未成年而不能获准到地面上去寂寞难耐只能在洞穴里面看录像节目解闷。灾难前留下的种种节目内容都如同在外星上生的事情似的他们无法理解在录像中那种旷野中的恬静只好从室内种植的农作物中想象父辈们口中关于灾前地球环境的样子所有的自然之美都变成了永远的传说室外就是如同外星一样昼夜温差巨大气候反复无常飓风、洪水更是家常便饭。所有没有利用的建筑都被这种恶劣的环境弄的土崩瓦解破烂不堪杂物随着飓风到处飘扬整个地球就像一个大垃圾场。

幸存者可以利用的人工建筑也开始进入迅衰老期会展中心、大型体育场这些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地点破损的地方越来越多幸存者们为修补而整日疲于奔命、战战兢兢。外出活动的风险越来越大许多人都会被突如其来的暴风刮走丢掉性命。为了未来生存着想人们开始修建地下城堡。各大中心城市里面的人防设施成为根据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相继修建了大型的地下农作物种植基地依靠人工阳光来从地面引入并过滤后的空气提供给农作物生长所必须的原料。

人们转入地下生活后彼此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文明被地域分割成千奇百怪的展形态。由于地下农作物种植成本过高人口的繁衍也开始受到限制。灾难生前人类在地球表面留下的各种建筑6续都崩塌风化被无情的岁月侵蚀的面目全非最终变成和岩石黄沙一样的粉末从地表来看只有金字塔等古建筑还能勉强显露出地球上曾经有人类生存过的痕迹……

若干年后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地表的微生物全部消失人类只能穿着宇航服似的防护服才能来到地面。大气的成分变化异常威胁人类生存的不仅是食物的缺乏还有空气的稀薄。当世界最后一处地下文明因为苦捱不过而消亡后与之共生的极少量动植物也就失去展的动力全都被封存在地下随着地表运动而6续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们是传奇】最新更新章节〖第十三章 土壤死了〗地址https://wap.xbqg9.net/14/1440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