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8 激战魔窟 5(2/3)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后国*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平方公里增至平方公里,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域面积由平方公里减至73660。41平方公里,米东区行政区域为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公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与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五家渠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仍按原米泉市行政区域界线保持不变,双方跨行政区域使用的土地、草场仍按原使用习惯保持不变。

自然灾害

寒潮:乌鲁木齐地处山北坡及北麓,常受极地和西伯利亚冷空气侵袭,形成寒潮。寒潮入侵时,日温迅速下降10c或10c以上。平原地区年均2—3次,山区年均4—5次。

乌鲁木齐市交通基建18张

春旱:由于蒸发量普遍大于降水量,春旱发生较多,常在春季水少、气温偏低时发生。

雷暴和冰雹:山区尤其是迎风坡雷暴日较多,年均为24,在5—8月;冰雹多发生在夏季6—9月,历史上记载不多。

大风:乌鲁木齐是多风地区,大风最多出春秋两季。达坂城是全国著名风口之一,最大风速为34米/秒,瞬间最大风速超过40米/秒;干热风是乌鲁木齐境内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气候与灌溉

乌鲁木齐[3]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2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5。7c,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5。2c。极端气温最高47。8c,最低-41。5c。

乌鲁木齐深处大陆腹地,属于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温差大,寒暑变化剧烈;降水少,且随高度垂直递增;冬季寒冷漫长,四季分配不均,冬季有逆温层出现。每年5至10月是乌鲁木齐旅游的黄金季节,因为这段时间花木争艳,瓜果溢香。



乌鲁木齐春来得迟,北郊一带3月26日步入春;市区要晚两个星期,到4月8日春来临;南郊还要迟十几,4月20日左右山前才见绿波。每年从6月上旬起,乌鲁木齐之春自北而南相继结束。春雨占全年降水的40%左右,对春播及旱地作物十分有利。



夏季的乌鲁木齐城郊山区山花烂漫,市区林带郁郁葱葱;北郊的夏季,6月4日到9月21日整整90;城区从6月23日到8月24日,才62;而南山牧场却没有真正的夏,春秋相连。乌鲁木齐位于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气候干燥,尽管夏日炎炎,却热而不闷,而且昼夜温差大,乌鲁木齐城区夏季平均气温为23c,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乌鲁木齐的秋从8月24日开始。北部平原推迟10,入秋后,气环境比较稳定,气不冷不热,温和宜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山南北的瓜果汇集在乌鲁木齐。9月下旬以后,冷空气频频袭来,气温下降迅速。10月份昼夜温差增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民谣正是乌鲁木齐深秋气候的生动写照。



乌鲁木齐城区的冬,每年从11月3日到次年4月8日长达150。乌鲁木齐市三面环山,北部好似一个朝向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由于山屏障,冷空气往往滞留在盆地内,大雪飘飘,银装素裹,是乌鲁木齐冬景的一大特色,风采独具。南郊山前丘陵却有一条“暖带”,一月份气温要比市区高4、5度。这种独特的冬季气候条件,适应进行大棚蔬菜生产,而且南郊积雪长达175,极易开展高山滑雪、高山冰场速滑和雪地“叼羊”、雪地“姑娘追”等冬季运动及旅游活动。

旅游时间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属中温带大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是特种兵之英雄本色】最新更新章节〖828 激战魔窟 5〗地址https://wap.xbqg9.net/12/12533/8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