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二章 扶余意图(1/2)
除却早已经到来的南沃沮之外,这一次前来支援的小国有扶余、娄挹、濊貊、辰韩和马韩五个小国。≧ 可以说,高句丽这一次是把周边的几个小国全都给邀请了,除却北沃沮素来不与外界交流,也就弁韩没有接受高句丽的邀请。弁韩的统治者想的也很明白,中原太强大,不是他们这些小国能够对抗的。再加上他们弁韩处于朝鲜半岛的尾端,中原总不至于看上他们那个偏僻的地方。所以,高句丽的使者才把意图说出来,就被弁韩的国王给轰走了。
却说这扶余不是与中原一向交好,为何这次会接受高句丽的邀请,参与到攻打幽州的战争之中呢?
说起来,扶余也并非是臣服于中原,只是在弱势的时候与中原交好。一旦国家兴盛起来,立马就跟中原对着干。要知道,在高句丽还没有崛起的时候,扶余才是这周边几个国家之中最为强大的一个。
扶余的创立者东明所建立的扶余国是个奴隶主所有制国家,建国初期国势很强盛,统治阶级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外经常动战争。
西汉时,夫余先向东兵征服了挹娄。但是,挹娄人利用其险要的地形和弓矢,经常起来反抗。“夫余数伐之,卒不能服也。”从此,挹娄人摆脱了夫余的统治,夫余也无法再对挹娄人进行奴役。
夫余同周边民族国家的关系中,同高句丽的联系是比较频繁而密切的。据《后汉书?高句丽传》记:“高句丽一东夷相传以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这说明高句丽和夫余有着密切的文化关系。高句丽建国初期,同夫余保持了亲密而友好的关系。**王十四年秋,赐姓络氏。高句丽的这种作法,使更多的夫余贵族投奔到高句丽,极大地削弧了夫余的国力。此后一段时期,夫余和高句丽的关系,在史籍中儿乎没有记载。根据《后汉书?夫余传》载,“夫余……去玄菟千里。”意思也就是说为了躲避高句丽,扶余远离玄菟郡千里之外的地方重新建国。而扶余自此一蹶不振,高句丽成为这周边地区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
当然,中原的强大毋庸置疑,扶余最初自然是选择与中原交好。只不过,或许是扶余兴盛起来了,便有些头昏脑热的,竟然想要挑衅中原朝廷,不再屈居于中原之下。
夫余建国之后,和中原王朝建立了既频繁而又密切的关系。因此,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也较深。如夫余人食用姐豆,揖让升降等生活习俗与汉族接近。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汉时,夫余王葬用玉匣,常豫以付玄芡郡,王死则迎取以葬”。可知,夫余与汉朝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
西汉时,夫余受玄冤郡管辖,是汉朝的一个地方政权。汉朝通过玄芜郡行使管辖权。王莽时期,也曾向夫余派遣过使臣。始建国元年,王莽为了向外夷展示其威力,派遣五威将到四方颁印缓。据《汉书?王莽传》记:“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丽、夫余。”所谓颁印缓,即是加封夫余王为王,授给印信。始建国四年,王莽为了驱逐北方匈奴势力,强征高句丽兵,但这些兵“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追击他们的辽西大尹田谭也被杀死。这就激怒了王莽,此时莽将严尤奏言:“貂人犯法,不从验(指高句丽**王)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狠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余、秽貂四起,此大忧一也。”但是王莽不听劝谏,命严尤征高句丽。尤诱高句丽候骆至而斩焉,传长安。莽大悦,下书曰:“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从此,夫余和王莽新室断绝了关系。
东汉初年,“东夷诸国皆来献见”。武帝建武二一五年,“夫余工遣使奉贡,光武厚答报之,于是使命岁通”。从此,夫余又与中原往来不断。但此时高句丽国力日益强大,不断向外扩张,于和帝元兴元年进犯辽东,寇略六县,玄菟郡被迫从新宾县兴京老城迁到沈阳稍乐几柏官屯。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双方之间生了冲突。
安帝永初五年,夫余王始“将步骑七贡献”。对此,东汉安帝“赐尉仇台印缓金彩”,以示友好,从此双方的关系又重新得到改善。
尉仇台到东汉朝贡之后,双方的关系出了单纯的使臣往来和对外贸易的范围,甚至在军事上也进行了合作。安帝建光元年秋,高句丽太祖大王卒马韩,秽貊一万余骑围玄芡城时,夫余王“遣子尉仇台,领兵二万,与州郡并力讨破之,斩五百余级。”
翌年,高句丽与马韩、秽貊寇辽东时,夫余王又遣兵助汉救破之。这些军事合作,充分说明夫余和东汉之间的亲密关系。此后,夫余和东汉继续保持了和平友好关系,尤其是顺帝永和元年,夫余王亲自访问东汉后,其友好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展。为了对夫余王的敬重和表示友好,当夫余王归国时,东汉顺帝特作“黄门鼓吹、角抵戏以遣之”。桓帝延熹四年,夫余继续“遣使朝贡”。不久,双方关系又紧张起来。桓帝永康元年,夫余王夫台“将二万人寇玄冤,玄冤太守公孙域击破之,斩千余级。”后来,双方关系又很快恢复正常。灵帝熹平三年,夫余王“复奉章贡献”。总之,夫余和东汉虽然生过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三国之四世三公】最新更新章节〖第五九二章 扶余意图〗地址https://wap.xbqg9.net/12/12433/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