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 太美了(2/4)

度不足400,则要攀登9-10小时,可见它的攀登难度。从5080到顶峰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沿雪坡上行,然后顺东北山脊的岩石部上攀,这条路对王铁男和张东就从这里登上了顶峰。非常危险,通往顶峰的山脊,岩石壁立,平均坡度在60-70度,局部达80-90度。在攀登到山脊顶部方可发现山脊顶部与主峰有三个断崖,每个相距一点五米左右,而且断崖的顶部只有板凳面大小,攀登者需有足够的勇气和胆略连续跳跃这三个断崖,方能抵达通向主峰的雪山。1998年8月4日,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的王铁男和张东沿这条道路用9个半小时登上主峰,打破了无中国人登顶的纪录,同时用他们的勇敢和忠诚开辟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线。这条线路极易‘迷’‘惑’人,看起来是通往顶峰的最佳线路,但实际是一条最危险的线路。香港攀石会三名队员极有可能从这个这里向主峰攀登时滑坠坠入博格达峰南壁的万丈深渊。另一条线路是沿雪坡上攀到岩石部,再向右折几十米,有一条通向主峰的雪槽,最陡处坡度达70度左右,顺雪槽而上可登达主峰前面的大雪包,翻过雪包,再向南继续攀登150米可登达主峰,这个雪槽是这条路最危险地段,如发生滑坠是致命的,因下滑50米就会坠入1000米下的“v”型谷的谷底。

1998年8月4日,中国人第一次踏上了天山山脉东段最高峰、海拔5445米的博格达峰。而完成这一壮举的是一支来自乌鲁木齐市的业余登山队。

博格达峰以雄伟壮丽的姿态和险峻的地势而著称于世,过去曾有数支外国登山队登上顶峰,但中国的登山队尚无一支登顶。这支由12人组成的登山队来自社会各界,包括国家干部、教师、企业家、新闻记者、医生等。8月3日,登山队分为 4个节组,每节组3人,开始从北坡海拔4700米的3号营地向顶峰冲击。队长王铁南带领第一节组到达海拔5080米的 突击营地攀顶时,遭遇风雪、浓雾,能见度不足两米,只好原地休息准备,其中一人因体力不支而下撤。8月4日晨8时40 分,王率另一队员张东向顶峰突击,经8小时艰难攀爬,终于登顶,随后,登山队第二三四节组中的6名队员也攀上了顶峰。

据了解,为此次攀登,这支登山队于1997年就进行了专项准备工作。国家登山协会副主席李致新说,博峰属典型的技术型山峰,业余登山队能登顶,在中国登山史上是一个奇迹。

2003年8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登山对9人登顶。2004年8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登山队登达海拔5080米的高度。2005年7月,北京一只业余登山队登达海拔5080米。2005年8月,香港登山队登达海拔4700米。2005年8月,乌鲁木齐市登山探险协会13人登顶。2006年8月,北大山鹰社17名队员登顶。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叫新疆。更早的历史中,她更多地被称为西域,一个在历史中熠熠闪光的地域名词。她处于欧洲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辐‘射’的焦点,因而更加瑰丽‘迷’人。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载者,新疆这个地方在历史中或浓或淡的一笔,都对历史产生了影响。《经火焰山》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火山云歌送别》中写道:“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解忧公主和香妃丝绸路上动人的‘女’子

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的一个冬日,去往长安的官道上行着一队人马,车轮骨碌碌碾压着已经冰冻的土地,车上的锦帐被掀开一角,车里的老‘妇’双目炯炯,远远城墙上的箭楼已隐约可见。“公主,我们回来了。”车里被唤作公主的人,叫刘解忧。54年前她20岁,汉武帝让她远嫁九千九百五十里(汉代丈量尺寸)之外的乌孙国和亲。陪她远嫁的‘侍’‘女’冯嫽50多年来从未离开她,并且在乌孙成为她的得力助手,此刻又一同回到了大汉。

西汉时,乌孙是西域最强大的部落,12万户,63万人。以畜牧为业,善养良马。公元前119年,张骞成了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率300人带着数以万计的牛羊金帛到了乌孙国,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随后,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国更是遣使送张骞归汉,献马报谢。后又遣使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先把自己的侄‘女’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公主嫁给了年迈的乌孙王昆莫,细君公主5年后离世。刘解忧正是在堂姐去世后,成为了另一位和亲的公主。水土不服、语言不通、风俗不习,但解忧没有哭哭啼啼消沉下去,史书上记载她“欣然从命”。

一个‘女’人要是能超脱个人天地里的日常琐屑、情爱恩仇,走出去看天下风云,总是大气而令人‘激’赏的——解忧是这样,她的‘侍’‘女’冯嫽也是如此。她们走出了自我,整整努力了54年。她嫁人、生子、参政——什么都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重生之绝代风流武神】最新更新章节〖469 太美了〗地址https://wap.xbqg9.net/11/11813/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