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再见了,远东!(1/2)

1914年5月24日,华夏爪哇省首府龙台市(原荷属东印度首府巴达维亚。)“将军,华夏政府表示,舰队必须在1914年5月25日中午12时之前离开这里。”一名副官将一份照会递给了正在司令塔向外瞭望的斯佩伯爵后说道。

“知道了,我们事先要求的物资准备的怎么样了?我们还有一些悬挂着别国国旗的船只,他们能否继续使用华夏的港口,并在这里补充物资呢?”斯佩想了想问道。

“这些物资已经全部置于我军的掌控之下了,他们将在今天被安置在战舰上,燃料舱中已经装满了油料和煤炭,各种物资储备都已经到位,华夏政府表示他们可以允许德国船只继续在华夏采购和补给。但是出了华夏领土范围后,他们将不负责船队的安全。而且他们建议我们立即离开远东,因为英国舰队在开战前就已经行动了!”副官说道。

“什么情况?!难道是澳大利亚号和新西兰号?”如果说在整个太平洋真正能够对斯佩的远东舰队形成威胁的力量恐怕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盘踞在悉尼港的皇家海军澳大利亚分舰队,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的兄弟就在哪里!如果说主力舰双方还能打个平手的话,那么在辅助战舰方面德国人可就差多了!6艘英国一等装甲巡洋舰对抗德国远东舰队的4艘轻巡洋舰和一些雷击舰,这输赢一看就明白,这还没算对方的轻巡洋舰!

“不,情况可能还要糟糕,加拿大号在巴尔干情况刚刚发生异变后,就已经离开了加拿大本土,现在应该已经和澳大利亚分舰队汇合了。而驻扎在地中海的南非号快速战列舰和所属的护航战舰也通过苏伊士运河正在向印度洋赶来,而我们的土耳其盟友呢?苏丹苏莱曼一世号可以投入战斗,但是另外一艘正在船台上保养。根据我们的估计。现在的土耳其海军战斗力是弱于南非号及其护卫舰的,而在远东。我们要面对三艘标准快速战列舰!”副官一口气将德土两国舰队需要面对的情况都交代清楚了。

“情况确实不妙啊。”斯佩中将脸色阴沉的走向了海图。很快这片海域中自己的屁股后面就要有3艘快速战列舰和强大的辅助战舰尾追而来。先不说土耳其舰队能否出来接应,就算出来了,恐怕也会被堵在波斯湾门口的南非号打回去吧?毕竟目前土耳其舰队能出来的也就一艘。

虽然在开战前,德国海军部已经把相关情报通报给了斯佩伯爵,整个远东舰队已经做好了搬家的准备,但是除了两艘快速战列舰之外,另外的4艘轻巡洋舰的航程不够从远东到波斯湾的。所以必须要带着补给船一起走。而补给船的速度又实在太低,只有12节左右。如果以这个速度巡航的话,迟早会被英国的舰队跟上的。所以斯佩伯爵想来想去,便命令在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瑙号快速战列舰上多装一些补给。以便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扔掉补给舰,然后由两艘大舰为轻巡洋舰提供补给。

虽然斯佩伯爵计划让这些战舰迅速向龙台市方向靠拢与自己汇合后便直接向波斯湾挺进,但是这个计划过于明显,而且毕竟斯佩伯爵在龙台并不了解千里之外的情况。所以这个计划有些想当然了,就在开战前,由胡德少将指挥的3艘快速战列舰和部分附属舰队已经前往达尔文港准备堵截出逃的德国舰队轻型战舰。在开战后,华夏第一时间宣称,任何交战国战舰在华夏领海内游弋超过3天都将视为敌对行为。所以!

于是乎,在1914年5月25日下午3时,斯佩伯爵带领两艘快速战列舰终于离开了龙台港,向着外海方向航行。而在斯佩伯爵离开之前,卢克纳尔的舰队已经到达大堡礁附近的海域,现在他的愉快的狩猎活动已经准备开始,而胡德的主力舰队则一直还在达尔文附近海域徘徊,对卢克纳尔的舰队动向一无所知!

在整个亚洲海域中,正在忙活的不仅仅是斯佩、胡德以及卢克纳尔。带领着南非号和其护卫舰战舰的古德诺少将也进入了红海,而很快,他们将前往印度西海岸,在第一时间,英国人集中了手中最为精锐的快速舰队将其投入到印度洋的战斗之中,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在德土舰队汇合前将其消灭或者削弱,削弱同盟国海军对印度洋航线的威胁。如果能成功将其击溃的话,英国人还可以将部分快速战列舰调往地中海和北海。4艘快速战列舰足够让法国形成对奥匈帝国的绝对优势,即使意大利人站到了德奥一方,地中海局势依然在可控的范围之中。甚至协约国单纯凭借在地中海的军事优势就可以让意大利人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如果连意大利人最为精锐的海军都占不到便宜的话,意大利王国那支在列强看来堪称“袖珍”的陆军就更不足为惧了!

“苏丹赛利姆一世号随时可以出击,在这片海域中,我们座下这艘战舰是真正的王!胡德的舰队正在数千里外和斯佩伯爵纠缠,而古德诺的舰队应该还在地中海,我们现在应该有所作为,至少我们应该去卡拉奇转一圈,那里是英属印度的最大的粮食出口港口,以及距离我们最近的可以停泊主力舰的港口,如果我们将其摧毁的话,那么英国舰队就必须去上千公里外的孟买港驻扎,对我们的封锁能力会减弱不少。”虽然手中只有一艘主力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夏海权】最新更新章节〖第八百零三章 再见了,远东!〗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746/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