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章 继续打下去(1/2)

“为了美利坚合众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伟大的友谊,为了能让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更进一步,美利坚合众国愿意为贵国提供2亿美元的贷款。当然这部分贷款的利率为稍微高一些,而且绝大部分将以实物的形势支付。”当美国驻俄国大使的声音传入到俄国外交官员的耳朵中后,他们不由的大喜过望,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可以让战争继续下去的动力!

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东进问题上从来就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从当年清日甲午战争开始,尼古拉二世就打算通过各种手段渗透到远东,开始是对日本进行军事和经济上的援助以借助日本的手打开一个缺口,随后发现日本海军过于不给力的情况下,又不惜派遣宝贵的装甲巡洋舰大队前往远东,甚至到最后,在背后阴了日本人一刀,而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在远东获得一个更好的立足点!

至于后来的事情就不用多说了,趁着清国内乱,俄国人发动了第一次华俄战争。而结果就是全面惨白,然后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俄国人有发动了第二次华俄战争!结果陆战的局势还未明朗,被寄予厚望的俄荷联合舰队却接连两次战败,尤其是刚刚结束的爪哇海大战中,俄荷舰队一共丢掉了4艘主力舰和3艘装甲巡洋舰,外加几乎所有的鱼雷艇和轻巡洋舰,损失的总吨位达到了14万吨以上!看着上千万英镑就这样打了水漂。让尼古拉二世也不由的担心起未来的战局了!

至于说马卡诺夫在报告中提到的停战建议,尼古拉二世并没有放在心上,在他看来,这完全是已经衰老的老将军的畏战的表现!“我们现在不需要马卡努夫了,他已经老了,他的雄心与胆略已经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我们需要一个年轻的人来领导我们的海军,埃森中将就不错,嗯,就这样,介于他在爪哇海海战中的优秀表现。他现在是中将了。”尼古拉二世在仔细看了马卡诺夫和埃森两人的报告后这样对近臣们说道。于是乎,在马卡诺夫的有意安排下,埃森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上位了!

虽然俄国沙皇的固执是出了名的,但是与其同时,在舰队损失巨大的情况下,尼古拉二世还是想知道自己的舰队是否还有继续作战的本钱,毕竟剩下的战舰也值不少钱呢!更何况还有两艘法国产的误的判断,尼古拉二世在心中还是希望这次战争能继续下去。

以上只不过是他内心的愿望,而要真正转化成决定的话,俄国人需要切实的支援。英法两国已经表示出希望俄国停战的诉求,所以他们在资金方面肯定会限制俄国的。而就在这时候。一直被排除在圈外的美国突然表示愿意支持俄国人的战争,并且一出手就是2亿!虽然利率比正常情况下高出5成,虽然只能用来购买美国产品!但是这对于困窘的俄国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

至于美国人想法吗,无论是谁都很容易理解,作为一个对太平洋和远东十分有想法的大国。美国千方百计的想要插手远东事务。在当初打算和英法两国联手制衡华夏的计划失败后,美国人并没有气馁而是安心寻找下一次的机会,毕竟美国海军现在还未发力,而美西战争中战败的阴影还未散去。所以面对强大的华夏舰队美国人并没有选择正面抗衡。

“用我们的钱,借助俄国人的枪炮去打击我们的敌人。”当一名议员在国会中喊出这样一句话的时候,他的想法获得了绝大多数与会者的支持,而在这些议员的推动下,美国国会果断的通过了对俄借款法案!当然为了照顾商人们的利益,在具体的借款条件上还是十分苛刻的!不过这对于已经到了急病乱投医程度的俄国来说已经算是天大的利好消息了,所以尼古拉二世欣然接受了这个计划。

美国人想要战争继续下去,俄国人也决定继续下去,而他们对面的华夏共和国和德意志帝国也决定将战争打下去!没有利益的战争没有任何意义。在华夏海军的奋战下,加里曼丹岛早晚会落入到华夏共和国手中,而俄国人的海上封锁也已经名存实亡。交通线十分通畅。但是徐杰还是觉得不够!饮马贝加尔湖,将这个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纳入囊中才是徐杰最大的目的。这不仅仅是多了一块领土的。而是为了在1战后期发动对俄国的进攻提供一个更好的前进基地!战争结束后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这块地区绝对可以作为华夏共和国新一轮攻势的出发阵地!所以已经蛰伏已久的华夏陆军也准备发动雷霆一击了!

战争进行到现在,华夏海军虽然以及疲敝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修正,但是陆军除了对付一下那些绕道的俄国骑兵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损耗,当然,这不意味着陆军正在睡大觉。大量的人员和物资正在运往前线。其中包括华夏陆军最为精锐的装甲部队,好吧,这些东西在后世看到了太多坦克的徐杰眼里最多也就是从装甲奥拓升级成装甲桑塔纳了。不过这些坦克因为设计相对优良,从性价比上已经超过了他那个位面上的那些多炮管怪物。而出乎徐杰预料的是,德国人对这支部队的上心程度一点不亚于徐杰。他们甚至表示可以提供技术人员对这些坦克进行战场保养和维护!德国人直言不讳的表示,今天华夏陆军用这支部队对抗俄国人,而明天,德国将用这支部队打垮俄国!

和美国人一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夏海权】最新更新章节〖第六百八十章 继续打下去〗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74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