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猛龙(2/3)
美国人的90mml70火炮都基本够用了,要知道这可是战后巴顿坦克用的第一种主炮防御之强完全超越了现在的虎式坦克
然后是侧面防御,把坦克的正面弄的十分厚实其实不算啥本事,把侧面弄的同样十分厚实才是真正的功夫。在这方面,is3再一次进行了首创的侧面大倾角防御布局,is3型坦克的侧面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中弹率较高,采用了90mm倾斜60度的布局,而下半部分则是正常的80mm垂直装甲。90mm倾斜60度的防御水平可比历史上的豹子坦克的80mm倾斜55度高出了一个档次虽然下部的垂直部分依然比较脆弱,但是不得不说,is3型坦克的侧面防御布局实现了一个突破。而这个位面的龙式坦克的侧面防御标准是几乎和is3侧面相当。
最后就是后面的防御。is3型坦克的车体后部防御也是用两块倾斜的装甲板拼成的,历史上的is3车体后部的装甲为上部装甲倾斜48度,厚度为60mm,下部为50mm倾斜41度。这个位面is3龙式坦克后部的防御标准为上部装甲厚度为60mm倾斜50度。下部为50mm倾斜40度。基本上和is3后部车体防御持平。这个防御标准在这个位面的这个时代也算第一了。
和历史上的is3相比,华夏的龙式坦克拥有更强的防御,但同时车体吨位也比is3高了不少。这一方面是因为坦克硬指标的提升,另外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备弹量和人员操作环境。历史上的苏系坦克的人机操作非常不和谐。所以华夏在适当的提高了这两个方面性能后,坦克的重量被增加到了60吨。而为了给这款重型坦克一个还算可以的机动性。华夏直接用莫林航空发动机为基础,改除了一款用铝为主要材料的620马力的v8液冷发动机。
而在火力方面,龙式坦克同样可圈可点。新式的105mml62型重炮几乎是这个时代身管最长口径最大,威力也最大的坦克炮。这款火炮同时借鉴了美国人优秀的火炮设计和制造技术以及优良的炮弹设计。同时也借鉴了德国人的长身管和大装药。使用普通穿甲弹的时候,可以把重量15kg的弹头以850米每秒的速度打出。而如果使用钨合金穿甲弹的话,这个速度可以提高到950米当然,火炮的寿命可能会比较短,但是论穿深的话,确实要甩同时期火炮数条街而且大口径火炮对倾角不是很敏感。很适合对付大倾角装甲。而炮弹的储存量也达到了65发的标准,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多装一些。
就在虎式坦克大杀四方的时候。一个新的怪兽也在遥远的东方破壳而出虎式坦克虎啸西欧的消息加快了这款坦克的生产和装备步伐。几乎所有有能力生产龙式坦克的坦克厂都开始生产这款坦克,华夏的35型坦克离大规模投产还有一段时间,在35型坦克大量投产之前,华夏陆军也必须使用29型改进坦克和龙式坦克来抵挡同盟国的兵锋。
就在华夏陆军加紧备战的同时,收到了总统密电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立即带着自己的那位驻华武官前往华夏外交部和外交部长顾维钧会面,并提出了购买华夏新式坦克的建议。而面对这个建议,干外交的顾维钧自然不可能轻易回复,一方面他不懂这些事情,龙式坦克的存在在华夏内部还算是机密。他一个外交口的自然和陆军口不怎么搭边。而另外一方面则是这种尖端装备的出口必须经过高层同意,所以他在委婉的表示了这不是他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后。立即向高层汇报,让徐杰和国防部的人定夺。
对于美国人打算购买华夏坦克的想法,徐杰的意见是同意一半,这说白了就是同意美军拥有华夏重型坦克部队。但是同时又对设计和生产予以保留。这不仅仅是保密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让这些坦克投入到战斗中。美国人从来没有装备过50吨以上的坦克。而且双方的标准都不一样,在这种关键时刻,与其把宝贵的装备就这样交给美国人然后用数个月的时间去训练适应,倒不如直接让华夏陆军上去。毕竟在未来的大战开始之前,积攒一些经验也是好的。
在随后的会议上。彭毅亲自接见了司徒雷登,并在将华夏的意见告诉了美国人。“面对已经恶化的国际形势,华夏政府会履行自己的责任,并且会做出实际行动。我们会对贵国提出一连串的军备支援方案,其中包括改进版29型坦克歼击车以及新式重型坦克等等贵方感兴趣的内容,华夏的重型坦克会和盟军一起作战,但是有个前提是,在未来数月之内,这些重型武器将操作在华夏军队手中。在短时间内,我们不打算转让这些武器。”
“整个世界已经到了危机关头,整个法国已经处于了战败阴影笼罩之下。虽然,美英法三**队竭力抵抗同盟国的入侵,但是在装备和兵力上的差距依然让我们节节败退。如果没有强大外力介入,法国的情况将十分危急。”司徒雷登平复了一下有些激动的心情后继续说道:“法国将是倒下的一块多米诺骨牌,而英国将是第二块,我们甚至不用等到第三块因为当英国倒下的时候,整个世界已经被改变了,一个强大和暴力的政府将统治整个世界最大的工业地区,他的力量将辐射到整个世界,没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夏海权】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猛龙〗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746/1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