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邮轮战争(2/3)

小口径速射炮,利用这些武备,谷物神号甚至还在一次海战中打沉了一艘排水量为5000吨的德国袭击舰,那艘船好想叫雷神号在碰到谷物神之前,这艘雷神号布下的水雷和船上的舰炮已经将8艘协约国运输船总计4.5万吨的商船送到了海底而这一战之后,比利上尉对于海上遭遇对方袭击舰这种事不但不怕了,反而有了一丝期望毕竟真正的军人是渴望战斗的

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场万吨级以上战舰的炮战居然是两艘用邮轮改装的辅助战舰展开的双方吨位相近,体积差不多,火力同样对不起吨位。装甲防护也谈不上的家伙就展开了厮杀因为除了个别要害部分有些许防护外,其它地方都没有防御,所以双方果断使用高爆弹和半穿甲弹两艘战舰再20世纪30年代末期打了一场19世纪90年代的海战

轰当企鹅号的火炮发出第一次怒吼的时候,比利心中就咯噔一下。“这情况不对啊”看着远处炮口散去的浓烟和刚才巨大的火球。比利果断猜测出了对方的火炮口径,绝对比自己的152火炮口径大“什么时候德国人这么大方了袭击舰都这么阔绰”一发重达70多公斤的榴弹落在了距离谷物神号不到15米的地方,爆炸产生的巨大水柱将前甲板都淋湿了,不过最倒霉的是,这发近失弹在水中爆炸产生的碎片将薄薄的船壳板打出了几个洞。船首的几个密封舱进水了和军舰相比,民船的密封舱无论从数量还是设计来说都要差很多。几分钟后,这艘可怜的商船就进了几百吨的水

“靠近一些动作要快”霍斯少校大声说道。两艘战舰的距离被迅速拉近,双方的火炮不断怒吼着,企鹅号比谷物神号更接近军舰,它的4门170mm火炮是沿着中轴布置的,而且还有简易的防护和较为先进的装填伺服系统。而谷物神号的6门150mm火炮则是部署在两侧。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看都不是前者的对手。双方开始的距离在8千米左右,彼此的炮弹在空中划过带着毁灭和烈焰降临在对方头上,民用船体果然不抗造刚刚开战没几分钟,企鹅号也被破相了。一发6寸高爆弹撕开测舷,爆炸后直接打穿了数个舱室,二十多米长的甲板被剧烈的爆炸横扫一空脆弱的隔板变成碎片后果断助纣为虐将附近的德国官兵绞碎不过对面的船更加不济短短几分钟后,整个上甲板已经变成了一片火海伴随着双方进一步接近,直接从用枪捅变成了近距离撕脸作战甚至就连20mm高炮都拉平用来设计,如果不是距离还有点远的话,双方甚至都打算学风帆时代海战那样,舰员抄枪上了

在中距离设计中,布局更合理火力更猛的170mm重炮的攻击很快压倒了对手,谷物神号的一座座炮位被摧毁。甚至有一发炮弹击穿了一条弹药输送通道,如果不是一名美军士官冒着生命危险放水淹掉弹药舱,恐怕等待这艘商船的结局就是变成一座火山,双方交手不过十几分钟。谷物神号就已经颓势尽显。

中口径舰炮的火力对于这种商船来说绝对是致命的,装甲防护极少,水密性茶几而且损管队员有限的情况下,双方的攻击可谓是弹弹咬肉不多时两艘战舰就被打的如同移动的火炬一般,火焰在甲板上扩散,船壳板上布满了弹痕和焚烧后的痕迹。间或还会有几块烧的焦黑的碎肉和暗黑色的血迹什么的不过场面上企鹅号还是很快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但是似乎命运女神不愿意让这场战斗就这样落幕就在霍斯少校准备乘胜追击一举锁定胜局的时候,一发从对面射来的6寸炮弹成功的击穿了鱼雷舱外面的薄钢板并且引爆了发射鱼雷用的压缩空气德国人不傻,在发现对方火力凶残之后,果断的把水线上的鱼雷扔到了海里,防止殉爆。但是压缩空气瓶没有扔掉

十几个钢瓶被引爆后发出的能量果然恐怖,剧烈的爆炸直接把附近的甲板成片的撕开甚至将后半个舰桥也炸的一塌糊涂。恰逢巨变的霍斯少校不得不决定先撤离挽救战舰再说。但是霍斯少校走的不甘心啊看着逐渐拉开距离的谷物神号,霍斯决定在走之前发动最后一击巨大的战舰再次向已经蹒跚的谷物神号发动了进攻船首对准了谷物神号的侧面船体,在接近到3千米的时候,船体下部的两个鱼雷管猛地打开,在压缩空气的推动下,两发鱼雷从船体中脱出,在这一刻命运之神再一次转动了命运的轮盘,本来是尝试性攻击的鱼雷准确的命中了谷物神号的船体前部,高达数百公斤的**直接将这艘2万吨的轮船的船首切下仅仅几分钟的时间,本来以为侥幸逃脱的比利带着万分的不甘伴随着谷物神号沉入海中,这艘船下沉的速度简直太快了,以至于企鹅号想施救都来不及

不过在战沉之前,谷物神号还是送给企鹅号一个大礼比利启动了备用电台向周围的船队发送了明码电报刚才压缩空气钢瓶的爆炸直接将存放在后部舰桥的干扰机摧毁,于是谷物神号得以将情报发出。于是乎虽然谷物神号带着上万吨的各种物资最终战沉,但是侥幸获胜的企鹅号也不是没有危险,此时身受重伤的它成为了探照灯下的猎物,随时都可能被猎杀

谷物神号的电报犹如扔到池塘中的一块石子一般溅起了一片涟漪。不少协约国运输船受到这封电报后将这份电报转发以便告知友军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华夏海权】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邮轮战争〗地址https://wap.xbqg9.net/10/10746/1384.html